「老師不要走。」喜歡音樂的孩子捨不得沈子傑離去,讓他感動。圖/沈子傑提供
沈子傑以藝術總監身分引進動物樂團,讓小朋友由淺入深對音樂產生興趣。圖/沈子傑提供
【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缺少毅力和自律、被退學兩次,竟能成為教育家、藝術扎根者!意傑藝術公司藝術總監沈子傑因「一次教訓」修正學習態度,不只致力將古典音樂及素養向下扎根,還連續七年義演,用薩克斯風和鋼琴演奏經典世界名曲、台灣民謠,走過五百所小學及幼兒園,即使疫情影響收入,依然舉辦親子音樂會,讓孩子隨時享受好音樂。
沈子傑出身單親,母親熱愛藝術、認識許多頂尖音樂家,他受音樂薰陶,四歲學鋼琴,十六歲玩薩克斯風,在眾所期望下選了政治系,太常曠課,被退學兩次,母親問他到底想做什麼,他說:「音樂家。」
學了幾個月法語,沈子傑闖異鄉,到薩克斯風起源地學習。有次他覺得「練夠了」而偷懶,法籍老師Yann Lemarie說「你可以回家了」,他不甘心,回家認真學習,才明白「老師認定的標準離自己想像有多遠」,老師說:「如果你覺得這張樂譜簡單而隨意,你沒有資格稱為音樂家。」他體認到什麼叫學習態度。
學成歸國那年他二十六歲,感慨古典樂沒落,一次看到日本動物樂團表演給孩子的影片,就致力將親子互動的音樂形式引進台灣。
他看到台前孩子們對表演的渴望,感動到哭:「那就是我想要的觀眾。」他夢想傳揚好音樂,與人產生共鳴,那一幕鼓舞他在工作之餘,帶薩克斯風和鋼琴伴奏,啟動全台義演。
沈子傑觀察到各縣市小學音樂資源現況,中南部器材簡陋,琴鍵會掉落,踏板不翼而飛,琴蓋裡有老鼠,有的學校只有兒童電子琴,「台南市有最好的設備,鋼琴全新未拆膜,可惜師資缺乏」。他想為孩子多做些,不論什麼情況,他們都不中斷演出,笑說:「用一點技巧就能抓住孩子耳朵。」
他們改編兒歌、流行曲和民謠,穿插迪士尼音樂,搭配模擬自然聲響的樂器,有時加入歷史故事,如法國印象樂和印象畫派一樣模糊,巴哈音樂反映教會發展,蕭邦音樂傳遞工業革命的創新,動畫中廚房做菜的曲子連結到媽媽煮飯,給小朋友想像空間。
「家長很感謝我們願意接受孩子的尖叫聲。」沈子傑說,不怕你吵,甚至音樂家會跟你一起吵,專門為吵的那一個演奏,還會玩一二三木頭人,跟台下互動,每次孩子都欲罷不能,「這種表演才有意思!」所以他大力推廣親子能共享的音樂會。
三十五歲的沈子傑學古典樂,出過專輯,其中以巴哈音樂搭配歌手MC HotDog熱狗的饒舌曲目〈行屍日記〉,創造古典與流行結合的衝擊。
未來他想出屬於台灣經典音樂的專輯,並收錄動物樂團詞曲創作者石川亮太的〈台灣民謠狂想曲〉,讓本土文化被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