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不景氣創業多,上半年商標註冊創新高,經濟部昨天指出,截至7月底,公司登記家數達71.2萬家,也寫下歷史新高紀錄。但學者示警,創業潮短期雖有穩定社會功效,但長期而言,太多分散的「微型企業」恐不利經濟成長。
經濟部智慧局統計,今年上半年本國商標申請數達3萬2843件,創歷史新高,年增10%,顯示國內吹起「創業潮」。
經濟部統計處昨天發布統計,今年公司登記數逆勢成長,今年7月底達71.2萬家,創歷年新高紀錄;商業司官員分析,大環境景氣受疫情衝擊,年初企業大放無薪假或裁員情勢,可能推升員工「另起爐灶」,自行創業。
統計處指出,新設立公司中,以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家數最多,製造業及營建工程業的新設立公司家數分居第2、第3名。
另一方面,今年1至7月申請解散、撤銷及廢止公司1萬7939家,商業司分析,解散的公司家數並不算少,顯示疫情對國內商業營運仍有衝擊。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企業撐不住疫情難免會有無薪假、裁員措施,員工為了追求所得穩定,就會出現5人以下的「微型企業」,類似於「地攤經濟」,短期具有穩定社會經濟的功效。
王健全說,微型企業屬於短期的調整策略,但就長期經濟發展而言不見得是好事;企業規模太小,沒有能力投入太多研發,也相對較難提升競爭力,對於國內經濟產值的提升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