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建明台北報導】長久以來,佛教音樂始終停留在梵唄的內涵、範疇,欣賞的聽眾以教徒居多。嘗試使佛教歌曲走出山門,普及於社會大眾,誠然是個值得努力的方向;問題是如果因此失去本有特質,恐怕只會引發突兀的感覺。如何在傳統、創新間取得平衡,想必是關心佛教音樂現代化的人士,所亟需思考的課題。
在這次「二○○三年星雲大師佛教歌曲發表會」,藉由採訪因緣,特地向創作欣賞曲「世紀生春」、「星雲」的吉剛弘行,請教上述問題。吉剛弘行在一九九七年當佛光山讚頌團到東京山多利音樂廳表演,與日本的交響樂團搭配,擔任總指揮。
吉剛弘行表示,交響樂團的演奏全靠指揮帶領,樂團與指揮之間有一定的搭配模式。但是傳統佛教梵唄的表現手法卻迥異於此,因而剛開始雙方找不到切入點。經過幾次溝通、協調,逐漸培養出默契,克服最初的隔閡。
那次奇妙的合作經驗,讓吉剛弘行深刻體會佛教梵唄的動人之處,也引發他從音樂的角度做更深入的思索。吉剛弘行家中世代屬於日蓮宗信徒,他曾經指揮日本真言宗合唱團表演讚禱歌,用西洋聲樂手法,唱出經典的內容。吉剛弘行覺得同樣是宗教音樂,佛教音樂的發展和基督教聖樂相較,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西方宗教音樂歷史悠久,卻不斷與時俱新,乃至和流行音樂做結合,所以能不斷延續。
與佛光山梵唄讚頌團合作後,讓吉剛弘行自東方梵唄得到極大的啟迪,他認為傳統梵唄理應予以保存。不過這當中得要吸收西方宗教音樂的優異素質,乃至配合現代流行音樂,將佛教音樂更加普遍化。然而在融合、擷取精華的過程中,絕對不要主客易位,保留佛教音樂莊嚴、華麗的部分。
從這個角度出發,吉剛弘行十分肯定這次佛光山所舉辦的佛教歌曲發表會,認為有助於佛教音樂現代化的推動。所以當他受邀為「世紀生春」、
「星雲」譜曲時,毫不猶疑的欣然接受。甚至與西原佑一分別以中、日文演唱這兩首曲子。
吉剛弘行強調,如今音樂已走向全球化的趨勢,往後佛教音樂亦當朝此目標發展,創作出東西方歌者皆能演唱的佛教音樂。或許有朝一日,佛教界也能出現類似「彌賽亞」、「聖母頌」這種流傳百年,家喻戶曉的宗教音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