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醫院及住宅。圖/中玄
文/中玄
在車水馬龍的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和南昌路之間的寧波西街,也是商店林立的熱鬧街道。但在靠近第一銀行旁邊,卻有一棟怪異的兩層木造房子,別小看這破舊的老房子,它可是市定古蹟喔!
說它怪異,是因為看得出來,它原來是木造及瓦屋的日式房舍,但久經風吹雨打,在二○○七年被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之前,居住者或管理單位在歷年修葺時,都採用縫縫補補過三年、得過且過的心態處理,因此整棟房子看起來,就像補釘過一樣,零零落落的東貼一塊木板,西補一塊鋁片;指定為古蹟後,更不能隨便修補了,都看得到破損的木片、缺洞的部分。奇蹟的是,這棟看似搖搖欲墜的老屋,竟然熬過了無數次的地震和颱風,雖老態龍鍾,卻仍然屹立在寧波西街上。
在市政府公告資料上,這棟古蹟名為「骨科醫院及住宅」,評定基準是因其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表現日據時代地方營造技術流派,且具稀少性、不易再現的歷史建築特色,也有再利用的價值和潛力 。
此建築為日據時代日本人開設的骨科醫院(開設資料不詳),前棟是診所,後棟則是醫生的住家。光復後,國民政府接收,前棟曾做為台灣省農林廳的單身宿舍,後棟一度做為台灣省民政廳地政局長沈時可的宿舍,目前管理單位為農委會漁業署,還有少數該署及內政部員工住在裡面。
日據時代,以兩層木造樓房作為醫院或診所的例子相當少見(羅東的五福眼科是一層平房),即使戰後改為公務員宿舍使用,其內部仍維持原有的診療室、候診室、病房、藥房之隔間。這兩層木造樓房,外牆為洗石子及十三溝面紅磚,紅磚最上有一層TR磚,是由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於大正四年(一九一五)開始生產的紅磚(當時稱機器磚),上面印有「TR」的凹字樣及網狀的表皮,更屬難得一見。樓房以層層的雨淋板鋪設相疊,窗戶以外凸方式呈現,無論外棟醫院或內棟住宅的屋頂,支撐結構皆屬西式屋架。屋簷下設有通風口,保持木造房屋不易受潮。早年妻切(懸山)式屋頂,是鋪以脊瓦,但現在歷經多年來風雨災害,大多改以鋁片簡單釘上。
這棟老屋成為指定古蹟已十多年,尚無法展開修建、再利用,但因其在醫療史、社會史及建築上皆有特殊價值,目前宜注意安全維護,文化局單位並應迅速展開歷史的考證及史料的蒐集,以待來日整修、重建,公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