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器官 發現塑膠微粒 |2020.08.23 語音朗讀 349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美國一項利用新技術做的研究發現,塑膠微粒和奈米膠粒會進入人體器官。研究估計,全球每年有多達八百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當中部分受到海流衝擊和陽光照射等因素分解成直徑五毫米以下的塑膠微粒(microplastic),或直徑零點○○一毫米的奈米膠粒(nanoplastic)。圖╱ 法新社 研究估計,全球每年有多達八百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圖╱取自網路 科學家在法國西南部海灘收集塑料廢物,研究對人類、動物和自然的影響。圖╱ 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一項利用新技術做的研究發現,塑膠微粒和奈米膠粒會進入人體器官。研究估計,全球每年有多達八百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當中部分受到海流衝擊和陽光照射等因素分解成直徑五毫米以下的塑膠微粒(microplastic),或直徑零點○○一毫米的奈米膠粒(nanoplastic)。這次科學家從研究神經退化疾病而設的器官組織資料庫中,取得四十七個肺部、肝臟、脾臟和腎臟樣本,結果發現全部樣本都檢驗出含有塑膠微粒。在所有樣本中,研究人員均發現製造塑膠的化學物「雙酚A」被指會影響生育和發育。研究人員現正分析組織樣本捐贈者的生活習慣、飲食和職業等,以了解這些因素與塑膠微粒積聚在器官的影響。這項研究十七日在美國化學學會會議上發表。以往科學家已在全球各地,包括北極和海洋最深處,以至進入人體的水、食物和空氣中發現塑膠微粒,研究人員已預計會在人體器官內發現塑膠微粒。海廢塑膠 實際量恐超出評估一項新研究十八日指出,目前大西洋海面下漂浮的廢棄塑膠物量,可能高於一九五○年以來估計的總數量。英國國家海洋中心(British 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re)研究人員分析橫跨大西洋一萬公里十二個據點蒐集到的塑膠樣本,接著評估三種最常見的塑膠:聚乙烯、聚丙烯與聚苯乙烯,在海面下十至一百公尺間的數量。研究人員估計大西洋中的塑膠量約為一千七百萬到四千七百萬噸,而後者數值高於自上個世紀中以來所估計傾倒在大西洋裡的塑膠量。綠色和平 籲零售通路減塑綠色和平十九日說,根據美國研究,檢測人體器官組織,在四十七個肝臟和脂肪樣本都驗出塑膠微粒,呼籲企業及零售通路自源頭減塑,為塑膠垃圾終端處理負起更多責任。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表示,從二○一四年開始,許多研究都發現塑膠垃圾分解後形成的塑膠微粒從海鮮、飲用水、食鹽、甚至空氣中,透過飲食以及呼吸的方式進入人體。綠色和平以韓國樂天超市為例,已於兩個月前宣布將在二○二五年前淘汰百分之五十一次性塑膠包裝,是繼美國巨鷹超市、英國英伯瑞超市之後,亞洲第一個承諾減塑的超市。因此持續呼籲台灣企業透過投資創新模式,為塑膠垃圾的終端處理負起更多責任。塑膠再生 回收可製超級電容如何在塑膠再生之路創造最大效益?美國河濱加州大學(UCR)想透過塑膠,製作出備受看好的儲能技術:超級電容,或許能增加塑膠回收的吸引力。超級電容充放電時間極短,功率密度跟循環使用次數表現皆不錯,應用範圍遍及科研、能源供應與車輛,而UCR想再增加超級電容的吸引力,決定將塑膠等廢棄物轉換成奈米材料,用塑膠製成環保超級電容。目前團隊也有同步研究塑膠廢棄物應用在鋰離子電池的可行性,雖說超級電容的充放電速度比鋰電池快,但它儲電容量低,沒辦法以超級電容滿足手機、電動車用電需求,兩種技術的應用範圍不太一樣。團隊也認為新技術可以提高鋰離子電池的性能,電機工程教授Ozkan表示,未來也會用塑膠廢棄物研發全新的電池電極。小百科海廢塑膠 致病、衝擊生態英國研究發現,海洋中、沙灘上的塑膠碎片存在著大腸桿菌以及具抗生素抗藥性的細菌,可能會增加疾病傳播的風險以及途徑。海洋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共同研究發現,塑膠微粒會加速浮游植物、浮游生物與海洋生物的糞便顆粒及海水中其他汙染物的聚集,形成不純淨的海洋有機聚合體「海洋雪花」,漂浮於海中無法沉降,恐衝擊海洋調節氣候與生態的功能,甚至可能隨著生物鏈進入人體。 前一篇文章 警界尋人高手 助20歲女生日圓夢 下一篇文章 老伴走了 2嬤成繪畫好夥伴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4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5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6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7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8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09【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10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中美關稅休戰90天 互降115%浮世繪躍上吐司 藝術新食感科技傳母愛 點亮盲母新視力極端氣候重創 全球香料危機高架橋下貨櫃教室 貧童翻轉人生印巴衝突釀38死 20年最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