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與圖/曾仰賢(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
策展的工作,雖總是在忙碌布展與策展協調會議中與時間賽跑,但凸顯了為文化藝術與美感教育服務的美好價值,在我策展的「就是愛心纖」展覽中,為啟明學校與台中特教學校的同學導覽,真是超級感恩的幸福!
「就是愛心纖」以生活中的編、織、染、繡為主軸,分成數位互動體驗區、五感體驗區、手作嘗鮮體驗區、懷舊打卡喜歡區及QR雲端分享。不同的展覽物件媒介,希望讓觀眾察覺生活中、記憶中、族群中不同世代的情感與美好。透過手機掃描,故事繪本播放語音導覽;陳年老舊的裁縫機感應人體接近時,會自動運作;「就是愛心纖」的導覽以電台Call In方式串場編劇,將編、織、染、繡在過去生活中的常民美學,以不一樣的媒介帶給觀眾不同的五感經驗。纖維工藝是人類文明與科技進步的象徵,這個展覽提供觀眾親手觸摸體驗每一個物件,辨識生活中許多染料,理解萃取的原始植物與對應顏色。我透過系統化設計的概念,讓展示板的設計與裝置日後可再使用,也方便民眾手觸發現、眼看說明,或透過點字觸摸理解。

當年大元國小美術班第二屆校友將過去學習歷程的經驗回饋在藝術服務上,溫馨陪伴每一位特教與視障同學,帶著他們觸摸每一件展品的肌理質感,或是透過點字說明內容,嗅聞比較稻草與藺草的味道,在童玩體驗區玩竹推車、藤編球、竹編風車與各式各樣的藺草動物。原來,那分真實幸福就是分享他們的喜悅。
我沒有把握各區展場的點字說明是否正確,導覽中,試著與一位同學聊天,問他「有沒有發現錯字,可以告訴老師嗎?」他既開心又靦腆告訴我只有一個錯字,就是點字「我們」的「們」少了人部旁,那一分真誠與洋溢成就的滿意顯露在他的表情上。我問同學:「喜歡老師帶領你們體驗這個展覽嗎?」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告訴了我答案;而陪同的媽媽也感受到展覽提供的友善服務,擁有了博物館美感的幸福時光。
欣見台灣的博物館、類博物館、無牆博物館如種子隨風散播,在各地區發芽成長,以更多元、更貼近生活的展覽主題與內容帶給不同世代與族群觀眾嘗鮮的滿足。策展與導覽「就是愛心纖」,滿滿的懷舊情感與新奇體驗手作、展覽互動的好心情便交織串起了共同的美妙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