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圖書館通常設在神廟或皇宮裏,希臘、羅馬的圖書館建築是以石柱撐起的紀念大廳為主體,不脫「神性」、「皇族化」。文藝復興時期,皇家圖書館仍力求雄偉,大學圖書館則開始講究實用。
19世紀中期,歐洲圖書館採閉架管理,建築按功能劃分,書庫、閱覽室、書籍加工室完全分開,如1852年完工的英國不列顛圖書館、1854年擴建的法國國家圖書館,三段式空間布局影響一個世紀之久。直到20世紀初,改為開架式管理。
歷史上,印刷術促使出版業繁榮,導致圖書館對社會更加開放。而傳統圖書館最大的問題是書籍逐年增加,書架、樓層日漸不足;如今,文獻資訊以數位方式存儲,使圖書館走向虛擬化,建築空間的需求勢將愈來愈小。
美國、日本是數位革命對技術經濟領域影響最大的國家,圖書館建築的共性正在改變,建築師最關注的是,如何處理好數位資訊與圖書的關係。
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說:「網路迫使圖書館建築設計做根本改變。」 他設計的仙台市多媒體圖書館,結合圖書館、藝術博物館、影像中心、視聽中心,突破圖書館固有的單體模式。建築界、圖書館界的看法是:「這只有在數位革命中才成為可能,其出現也的確不可避免。」
數位化,使圖書館完全擺脫「神性」,而趨近於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