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新冠病毒疫情在歐美延燒,也在大陸北京、香港、日本等地復萌,台灣事隔一百零六天後出現首起疑似本土個案,醫界憂心「海嘯在眼前,台灣視而不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回應,「有海嘯但沒有來襲」,強調民眾應認知到現在全球情更嚴重,短期將暫緩放寬邊境限制腳步。
面對連續兩天增加九例境外移入個案,陳時中回憶起三月中旬,歐美疫情竄升,當時每天新增的境外移入案例也很多,甚至短短二十天內國內個案數就累積至三百多例,但陳時中提醒,現在全球疫情比當時更嚴峻,疫情海嘯造成全球確診人數不斷倍增,死亡人數達到六十八萬人。
陳時中呼籲,民眾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因台灣社區安全,生活可以放鬆一點,但還是要防微杜漸」,強調個人防疫措施非常重要,只要做好,就能將社區傳播可能性降到最低,但考量國際情勢險峻,我國短期不會再放鬆邊境,要持續觀察才能做後續決定。
醫師建議 可利用入境全篩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認為,防疫與經濟並非只能取其一,建議繼續解封邊境,可利用入境全篩、入境者外出強制帶口罩,為社區多設立一層保護罩;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提醒,入境者確診比例將變高,難免出現漏網之魚,應增加社區通報採檢量。
全球疫情仍在高峰,八月一日起將開放外籍人士有條件來台就醫,引發醫界及民眾反彈,憂使大量新冠病毒患者入境,懷疑恐造成醫院量能不足,選此時開放一有疏漏就成破口。「我保證不會有這樣的事情。」
陳時中說,申請來台就醫由醫療機構,截至目前總共收到七個申請案。
陳時中說,申請者三人是因腫瘤治療來台、一人為顱內腫瘤、一人來台目的是治療肺癌、肝癌,緊急重大疾病仍在審核中;強調開放國際醫療防疫措施,最基本是檢附檢測陰性報告,除登機前三天採檢報告,居家檢疫完成再次採檢,陰性者才會進入醫院。
陳時中表示,申請案由醫療機構提出,一定是有量能才會提,應不會出現醫療人力不足狀況。除非患者出現生命威脅的緊急情況,才會在醫院比照疑似個案進行照護。
陳時中再次強調,普篩或許可以發現無症狀者,但目前自國外入境者都須進行居家檢疫措施,無症狀者檢疫期滿後仍要再自主健康管理,已可有效防堵,無普篩必要。
境外生返台 不以開學作分界
另外,教育部原本規畫開學前安排境外生返台,教育部長潘文忠昨天指出,學生入境「不會以開學作為臨界點」,主要是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嚴峻,近來二十餘起確診案例也都由境外移入,行政院的邊境風險管理原則是採取穩健、逐步開放。他表示,境外生到開學仍未入境,請各大專校院辦理安心就學方案,保障受教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