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女性有多晚才生孩子?數字恐怕超乎你我的想像,據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國內女性三十五歲以上才生第一胎的比例創十年新高,占所有年齡層的新手媽媽百分之二十三,直接飆升至十年前的二點四倍,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更是晚到三十一歲。專家憂心晚育普及,恐使台灣孩子「品質」變差。
婚育年齡延遲
比較容易早產
國內婚育年齡有逐年往後延遲趨勢。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新竹馬偕婦產部主任黃閔照警告,據國際文獻指出,三十五歲以上高齡婦女流產、死產、胎兒染色體異常機會較高,不論是高齡父親或母親所生育的寶寶,都有較高機率早產、胎兒畸形,罹患自閉症或發展遲緩風險也較高。
國民健康署鼓勵女性於二十五歲至三十五歲之間完成生育規畫,男性則建議在四十歲以前完成。
但近年因經濟環境、年輕人的生活模式及價值觀改變,晚婚晚育短時間難解,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技陳麗娟提醒,高齡孕婦可善用政府補助的十次產前檢查、一次超音波檢查及產前遺傳診斷檢查。
產前遺傳診斷
政府提供補助
尤其是年齡在三十四歲以上或有有遺傳性疾病史等高風險孕婦,陳麗娟說明,只要在產檢醫院接受羊膜穿刺等產前遺傳診斷檢查,並填寫補助申請表,政府會提供五千元產前遺傳診斷補助,該筆補助費用直接從產檢醫院自行負擔的費用中扣除。
但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不忘提醒政府,正視社會瀰漫「反家庭、反婚姻」思想問題,強調給補助只是救生育率的手段之一,不是唯一方法,光加碼補助沒用,薪資水平始終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存錢不易,如何奢求年輕人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