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品質」是主觀感受,不同人有不同見解,有人用生活滿意度來代表,有人用生活獨立狀態來代表,也有人用物質生活的富足來代表。此外,生活品質也會因為疾病或文化差異而不同。
世界衛生組織從一九九一年起,發展一份跨文化生活品質問卷,並將「生活品質」定義為:「在生活文化及價值系統裡,在生活目標及期待的考量下,個體對於生活的感受。」整個概念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獨立程度、社會關係、環境狀態及個人信仰或信念。
行銷顧問公司董事長林有田在談「追求完美的品質」時則說:「我們談品質,把注意力集中在產品的品質、服務的品質,卻忽略了從廣義看,品質其實就是對人性的尊重、生活的執著及社會的貢獻。」
林有田認為,生活有了品質,人就會活得有尊嚴,這就是對「人性的尊重」。對品質有了執著,生活才會更好,這就是對「生活的執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不斷貢獻己力,才能使社會愈來愈充足,這就是對「社會的貢獻」。
如果你有千億財產,卻落得流亡海外遭通緝,譬如王又曾,天天被媒體包圍,還要推記者、恐嚇記者。以世衛組織的標準來看:這樣的身心健康(老人蹲牢)、社會關係(人人喊打)、個人信仰或信念(利己害人),是有品質的生活嗎?沒有了對「人性的尊重」,人就不會活得有尊嚴,再有錢也是枉然。
今年五月,苗栗警分局偵查隊長鍾興民向報社投訴,說苗栗市復興路在勝利路、金龍街路段「五百公尺長的道路,竟然有三十七個人孔蓋」,嚴重威脅機車騎士安全。立法院正打算修法,規定人孔蓋與路面高低差不得超過零點六公分,否則將重罰施工單位。但鍾興民認為還不夠,人孔蓋太多,也應重視。
有人認為工作的品質掌握在習慣,那麼生活品質也同樣掌握在習慣的好壞。如果你擁有「不打馬虎」、「負責任」的工作習慣,譬如挖馬路回填,不會讓人孔蓋突出路面,造成機車騎士摔傷;更別說,讓一條短短路上出現三十七個人孔蓋。那麼你的良好工作習慣(態度),決定了大多數人(包括你自己)的生活品質。
人人沒有「對品質的執著」,人人的生活不會好,因為社會每個人環環相扣。大家知道日本一塵不染,這是因為人人對「清潔的執著」,形成「清潔的生活品質」。一般人談「貢獻社會」,以為要做什麼轟轟烈烈的事,其實只要不丟垃圾、隨手撿拾,讓大家生活在乾淨的環境裡、讓台灣的山林野溪沒有污染,這就是對「社會的貢獻」了。
有人談電視節目「開運鑑定團」時提到,人的價值在於好習慣、好態度的創造與累積,只要抓住正確的態度,不斷學習,就是開運的金鑰匙。而且,做有利他人的事情,就是最棒的價值。由此來想「尊重人性」、「生活執著」及「社會貢獻」,便可明白怎樣才是有品質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