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方美霞老師。
文/臺北市興華國小方美霞老師
「研究指出學音樂能顯著提升課業表現」、「讓高中生科科加分的祕密:音樂課」,一般人乍看到這樣的新聞標題,或許不明白這句話的邏輯,因為顛覆了大眾對音樂認知的看法,音樂竟有如此魔力?
事實上音樂給予我豐富的生活經驗:在悲傷不安時,聆聽音樂,隨著音符起伏,能解除許多煩憂;碰到開心時,隨歌起舞,歌聲傳遞心情的喜悅;遇見挫折時,音樂如海浪如潮汐,節奏脈動引領著呼吸,伴我如知己。音樂之於我,是如此自在又是如此親密。
在一個剩食過多、科技不斷更迭的世界中,我們思考的已不再是如何溫飽三餐,著眼的不是能擁有多少知識,而是如何讓每個人安頓身心。這樣的起點可以從自身開始,透過音樂的美好,讓我們遇見自己,窺見內心世界,與自己進行對話。常常看見許多學生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之下,耳機音樂成了日常的親密夥伴;不少學生愈是高年級功課繁重,愈是堅持練琴,因為音樂創造的愉悅因子無可取代。我們樂見學子在音樂中找到自己相應的音符與旋律,安頓自我身心。
「讓音樂成為一輩子的好朋友!」這個口號多麼熟悉,但又似乎相當遙遠,讓音樂更貼近生活,走進心靈,有什麼好方法呢?過去四○、五○年代的人,認識五線譜是音樂課唯一學習目標;六○、七○年代的人,吹直笛是逃離不了的苦差事。想想:音樂世界何其浩瀚,怎麼是這區區一沙一石所能標誌的呢?

圖說:學生可以運用平板進行個人化的歌唱錄音、直笛錄製、音樂創作,透過數位工具來保存作品,即時聆賞,馬上修整,數次後再交出作業。
拜科技之賜,讓音樂遇見科技,學生可以運用平板進行個人化的歌唱錄音、直笛錄製、音樂創作,透過數位工具來保存作品,即時聆賞,馬上修整,數次後再交出作業。這樣的歷程,大大降低學生在還不很熟練時就必須在眾人面前演奏的難堪,也讓學生能不斷自我學習自我修正。在一次次的聆聽中,建立了鑑賞的能力,也建構對學習的熱誠,在不斷的練習—錄製—賞析—修正的循環中,得到進步的樂趣與自信的踏實感。教室裡,人人可以是編曲者、演唱者,滿足了音樂探索、欣賞、表達的快樂。
音樂的美好,在這科技原生代中,有了新的解讀與詮釋,牽起他們與音樂不同的激盪,這條路自由、開闊、綠草如茵、花香滿溢!音樂融合科技,嶄新的音樂教育世紀方興未艾,邀請大小朋友,藝起快樂玩音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