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昶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公立學校按照州政府要求,將恢復開設聖經文學選修課,校方擔心因此引發法律糾紛,老師也不知如何教授。
目前全美至少有三十個州、八十多個學區開設聖經文學課程,學校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耗資兩百萬美元、歷時五年完成的《聖經及其影響》。
開設聖經文學課的許多學校,根據以往經驗,擔心因此引發法律糾紛,例如無神論者申告學校「政教不分」,或教會告學校「宗教歧視」等。此外,使校方對聖經課程不積極另一個原因,是一九六三年美國最高法院曾裁定,在公立學校讀聖經或禱告「違憲」,學校此後不再教授聖經;如今雖重新開設聖經文學課,但教師卻沒有教學經驗。
實際上,德州一些中學的聖經文學老師,雖使用聖經文學教材,卻不教文學或歷史,而是將學生視如基督徒,像教會主日學一樣教讀聖經。
專家建議,中學的聖經文學課必須是教學而非教導,講解而非講道,但真正實行時,很多人無法把握文學與宗教間的分界,在教學中難免夾有教導。實際上,即使完全從文學上講解,也離不開講道。例如學生問:既然上帝全知全能,為何允許撒旦在伊甸園引誘亞當、傷害約伯、試探耶穌?回答這類問題,僅就文學知識顯然不夠,都須引用神學觀點。
反觀歷史,美國中學校園的歷次動亂,部分與宗教相關,例如一八四四年,天主教徒曾抗議公立學校要他們的子女讀新教翻譯的聖經;一九六三年,最高法院認定在公立學校讀聖經和禱告違憲,引發一系列官司,大至校園查經班,小至小學生課間讀聖經,都扯上官司,告上最高法院。
儘管如此,中學和大學英語教師多數認同聖經知識十分重要,開設聖經文學課勢在必行,例如中學英語課上必修「莎士比亞劇作」,就引用聖經超過一千二百處。
整體從趨勢而言,聖經文學必然成為公立學校正常課程。但無神論者擔心課程成為教會宣教的策略,而教會擔心將聖經作為歷史和文學,使宗教意義被抽離,將使美國的基督教更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