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釣(左三)近年也致力推廣「石虎米」,免費為台繪製石虎的俄羅斯插畫家卡佳(中),也曾參訪石虎米田。圖/黃柏鈞提供
黃柏鈞(右)致力推廣「藍鵲茶」,鼓勵坪林茶農加入流域收復運動,保護更多野生動物棲地。圖/黃柏鈞提供
【記者曹麗蕙專題報導】「我相信農業、生態、商業、消費者是可以共好的。」「臺灣藍鵲茶」品牌創辦人黃柏鈞,致力「流域收復」運動,透過推廣藍鵲茶、石虎米、山麻雀小米等護育生態的農產品,鼓勵農民施作時不灑農藥化肥,「我的核心目標,就是推動無農藥的生態村,保護台灣野生動物棲地,讓生態回來!」
總是笑容滿面的黃柏鈞,很難想像他在國高中時期,曾是個打架鬧事的火爆小子,中輟、重考樣樣來,第一次大學聯考考上文化大學,半年後就被二一退學,「直到重考到中興大學地政系,加入登山社後,才成為我人生轉捩點」。在山林裡,黃柏鈞發現自己深深愛上了大自然與台灣這片土地,「當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有一百天都在山上」。因山林找到人生方向的他,畢業後進入環境教育團體,擔任過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主任、中華鳥會祕書長,現正就讀台大城鄉所博士班。
15 名茶農響應
22 片茶園轉作
會有「臺灣藍鵲茶」構想,是緣於當年勞委會的多元就業方案,希望中華鳥會輔導坪林茶農變成「賞鳥解說員」,黃柏鈞笑說:「農家都說這是天龍國的想法。」後來他毅然停止該計畫,改以取經日本豐岡白鸛米作法,提出全面重視棲地保全與農業的商業製茶模式。
他表示,坪林茶園面臨進口茶葉低價競爭,施用農藥化肥的慣行農法興盛,不僅水質受影響,山林也累積非常多毒素,「這就是商業欺負農業,農業欺負土地」。因此他創立「臺灣藍鵲茶」品牌,提出「盤商讓利,茶農讓地」,保證以兩至三倍價格收購茶葉,遊說當地茶農轉作無農藥化肥、護育生態的茶園。
黃柏鈞坦言因收茶價格高,販售價格勢必得提高,但唯有讓農家有更好的收入,才能從根本護育環境,「我們期待透過流域收復,讓北勢溪更多集水區茶園不再投入農藥,攜手打造坪林生態村,守護翡翠水庫上游流域」。
在黃柏鈞努力下,從初期僅三名茶農參與,現已增至十五名茶農,近二十二片茶園加入轉作。他更分享,會取台灣藍鵲為茶名,不僅因牠是台灣特有種,棲地原就在淺山丘陵,與台灣茶園分布區域相似,「最重要是以台灣藍鵲象徵台灣萬物─大自然享用一切之後,剩下的才是人類的茶葉」。
辦茶學小旅行
體驗採茶製茶
然而創立品牌、成立社會企業後,難關接踵而至,例如二○一四年,有中國大陸盤商主動接洽黃柏鈞,要收購八百斤茶葉,中途卻反悔,「為了合作的茶農,也為了不讓品牌胎死腹中,我只好咬牙貸款兩百萬,將所有茶葉頂下來」,沒想到第一天到淡水市集擺攤時就遇大雨,一包都沒賣出去。黃柏鈞笑著回顧這段慘痛經驗。
「但『八百斤』事件也逼著我們成長」,除了勤跑通路,他更積極推動企業認養契作茶園,甚至發揮創意,舉辦茶學小旅行,讓消費者體驗採茶製茶樂趣,同時培力茶農成為講茶說書人,協助坪林發展兼具農業與休閒的新型產業模式。
「我最終是希望台灣農業和生態永續能共好,藍鵲茶只是起點。」因此,近年黃柏釣更將觸角延伸至苗栗、屏東,推廣「石虎米」、「山麻雀小米」,以相同模式鼓勵苗栗楓樹窩農家生產無農藥稻田,幫助石虎恢復生活棲地;並在屏東原鄉部落推展小米復耕,保育以小米為主食,列為瀕危物種的山麻雀。
他堅定道:「我有看到遠景,整個華人世界只剩台灣能成就護育生態的精緻農產品,這才是台灣農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