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生活】禪者修行的層次

星雲大師 |2020.05.17
4237觀看次
字級
禪門有句話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又常說「要提起疑情」、「要大徹、大悟」,疑情是什麼?又徹悟什麼?這些都不是言語文字所能表達的。 圖╱取自網路

文/星雲大師

禪門有句話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又常說「要提起疑情」、「要大徹、大悟」,疑情是什麼?又徹悟什麼?這些都不是言語文字所能表達的。

曾經有一個賣豆腐的老頭兒,賣完豆腐,經過一家寺院,在禪堂外見到很多人正在打坐,一時好奇,也盤腿坐了起來。一支香結束,有人問他感想如何?老頭兒說:「太好了!坐禪太好了!」

「好在哪裡呢?你倒說說看!」

「我在打坐時,想起了三十年前,東家村有個姓張的,欠了我二十塊豆腐錢。」

眾人一聽,哈哈大笑。如果這種參禪也是一種悟境,是否叫做「豆腐禪」呢?

宋朝大學士蘇東坡,有一天到金山寺拜訪佛印禪師,兩人盤著腿對坐論禪。蘇東坡問道:「禪師看我這樣子像什麼?」

佛印禪師看了一下蘇東坡,答道:「像一尊佛。」

說完,禪師反問道:「學士看老僧像什麼?」

蘇東坡看他肥胖地穿著黑色大袍,便答道:「像一堆牛屎。」

佛印默然。蘇東坡心裡甚是得意,以為幾次鬥機鋒都輸給禪師,這一次可贏回來了。晚上回家,得意洋洋地把經過情形訴了蘇小妹。蘇小妹一聽,皺起眉頭說道:「哥哥你輸光了,還是佛印禪師贏呢!」

蘇東坡如墜五里霧中,不明其中道理。蘇小妹說:「禪師的見處是佛,因此他看你也是佛;你的見處是牛屎,因此你看禪師也是牛屎。禪師得勝鳴金,當然沉默不語,你卻還自鳴得意呢!」

禪的境界就是如此,蘇東坡以為自己大勝,其實卻敗得悽慘。

佛陀到忉利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經過三個月,又回到人間來,弟子們爭相出外迎接,蓮華色比丘尼第一個走到佛陀面前,歡喜的一邊禮拜,一邊說道:「佛陀,弟子蓮華色第一個來迎接您的聖駕,請佛陀接受弟子的拜見。」

佛陀慈和的說道:「我的回來,第一個迎接我的是須菩提,他在耆闍窟山的石窟中,觀察諸法的空性,他才是真正迎接見到我的第一人;唯有見法的人,才能第一個見到佛陀,第一個迎接佛陀。」

這正是說明蓮華色比丘尼和須菩提所修證的境界不同,須菩提體證到諸法的空理,因為法性是無處不遍的,佛陀的法身也是無處不在,因此,須菩提能第一個見到佛陀。諸法的空性是不變的,只因證悟者的心境不同而有所差別,譬如三獸過河,足有深淺,而水無深淺;又如三鳥飛空,跡有遠近,而空無遠近。

禪者的修行,是身心相應的全一修行,禪門將參禪證悟的境界,分為三關,即三個階段。有關「三關」之說,從何時開始,歷史上沒有詳確記載;禪宗的祖師們,多運用三句問題,反復探測學人的境界,所以稱為三關。最明顯的是黃龍慧南禪師,他常問學人:「上座生緣在何處?」

學人還沒能夠回答,禪師又問:「我手何似佛手?」

接著又問:「我腳何似驢腳?」

學人如墜五里霧中,咸認為是龍祖的三大難關。後人即以三關作為三段證悟的境界,命名為初關(又名本參)、重關、牢關。有些禪門的行人,利根者一悟即三關透徹,有的一次透破二關,普通則繼續的參,逐一的破。由此可知,三關並非有固定的階段,只看各人的根機如何。

有人曾將三關配於教理,即破初關得人空,破重關得法空,破牢關證空空。證悟的境界,並非筆墨或言語所能描繪得出,誠如古德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每個人各自去親證了。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05.講演集2》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