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恐龍的後代鳥類,究竟如何躲過量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是許多科學家亟欲解答的難題,如今台灣研究團隊利用「同步輻射穿透式X光顯微術」研究分析牙齒特徵,終於找到答案。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日前表示,研究團隊首度發現,古鳥類的「多孔罩牙本質層」(Porous Mantle Dentin)已退化消失,而多孔罩牙本質層已證實具有避震與抗裂的功能,可以保護牙齒避免在撕裂骨肉時造成斷裂。
國輻中心表示,此結構層的消失,可以證實古鳥類與其祖先獸腳類恐龍的食性發生重大的轉變,幫助鳥類在當時大大提升生存適應力;鳥類因轉換食性,恰巧躲過生物大滅絕事件。國輻中心指出,研究成果也在四月日登上國際期刊《BMC進化生物學》(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王俊杰表示,古鳥類的牙齒相當稀少且細小,有些甚至只有一顆沙子大小,因此樣品製備與取像解析度的難度極高,國輻中心的高解析穿透式X光顯微鏡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此外,此研究也是目前世界上收集最多不同古鳥類牙齒的研究,過去也未曾有研究團隊全面性且系統性就非鳥類恐龍與古鳥類牙齒內部微結構的演化差異進行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