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據國發會去年在《經濟研究年刊》發表的調查,台灣二○一七年二十歲至二十四歲族群,實質經常性薪資僅一九九九年的九成一。比上一代貧窮,不只是台灣青年的獨特現象,台灣近日引進英、日專家學者分別撰寫的兩本新書《下流世代》、《上級國民/下級國民》,討論這一代「注定比父母更貧窮」的下流世代現象。
英國經濟專家馬克.湯瑪斯撰寫的「《下流世代:我們注定比父母更貧窮》,指出二十到三十歲的這個世代,將是「歷史上首個比父母更貧窮的世代」,如果無所作為,三十年後,世界上多數人將活在貧困或近貧狀態。日本暢銷作家橘玲撰寫的《上級國民/下級國民》,則從日本的繭居族、飛特族、隨機殺人等現象,分析這個時代如何透過教育、分配不均讓階級無法撼動,人們如果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一輩子只能當「下級國民」。
馬克在書中指出,近代史上從未有過比父母貧窮的世代,然而在今天,「我們正在見證近代史上出現第一個世代,在經濟持續成長的情況下,仍落得比父母更貧窮」。明明各國的經濟總額不斷繼續成長,但大多數民眾卻發現自己被迫接受愈來愈少的薪資分配。
據三年前的經濟報告,馬克發現美國國內生產毛額比一九八○年上揚了百分之一百四十七,中位數薪資卻靜止不動。這是因為經濟成長的果實多數成為公司的收益,少數成為員工的薪資。一九六○年代,美國企業執行長的平均薪資是一般員工的三十倍,現在則是超過三百倍。最富裕的人變得更有錢,但大多數人口的實質收入反而縮減。
精英教育 擴大階級差距
精英教育也讓階級更難撼動。馬克指出,在英國,總人口念貴族私校的比例是百分之七,但國會議員念私校的比例是三成五,英國前首相卡麥隆的內閣成員一半出身私校。橘玲撰寫的《上級國民/下級國民》也提到,日本教育成為「擴大階級差距的工具」。
勞動部三年前曾委託辦理「低薪資對我國勞動市場的影響與政府因應策略」研究,指出造成台灣低薪的原因包括過度資本深化、人力資源管理二元化、全球化影響、產業結構發展失衡、大學教育普及、外籍勞工雇用與勞資關係弱化等。提出的政策建議包括鼓勵企業將盈餘分配給員工,規畫適宜的加薪減稅措施與配套方案、檢討高教政策、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等。
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副司長黃維琛指出,勞動部每年都會固定檢討調整最低工資,讓其符合勞工的基本生活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