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醫療器材推陳出新,衛福部健保署統計,過去六年來民眾選擇全額自費醫材的費用成長三倍,坊間甚至出現「自費的比較好」與「健保給付的是次等貨」等傳言。衛福部健保署為此推動改革,盤點新式且臨床必要醫材,統一醫院價格,並依臨床實證等級訂定健保差額給付比例,目前已納入人工頸椎椎間盤等三類醫材。
衛福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專門委員黃育文表示,健保署依據今年修訂的「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改革,首先盤點所有自費醫材品項,邀請業者、醫院代表及臨床專家研議收載臨床上必要醫材,並訂出合理的價格範圍。
同時,一改過去健保差額給付一個固定金額,而是依臨床實證等級訂定給付比例,實證等級越高,給付就越高、最高給付四成,藉此讓民眾使用到新式醫材且減輕負擔,民眾也可由健保署給付的比例來判斷這款醫材是否有效。
黃育文表示,首批適用新法的三類醫材包括人工頸椎椎間盤、特殊功能及材質脊椎間體護架以及經導管置換瓣膜套組,共計有八十三品項,待衛福部公告後正式上路,預計一年約有九千一百人次受惠。
人工頸椎椎間盤用於執行頸椎椎間盤置換術,功能不同於健保已給付的脊椎間體護架,加上其短期療效顯示能減少鄰近節段病變及退化機率、增加頸椎活動度及提升整體治療成功率,但長期療效尚待研究,因此同意在有限的健保資源下先納入差額負擔。
另外兩項被納入差額給付的醫材包括特殊功能及材質脊椎間體護架、經導管置換瓣膜套組,前者是基於考量現行術式以背後置放為主,但為了與時俱進,因此同意納入從前面置放或具臨床實證顯示有較佳融合率的新特材。
經導管置換瓣膜套組則有臨床實證顯示,對於高風險或無法接受傳統開胸手術置換心臟瓣膜的病患,具有較低的死亡率及合併症,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較高,因此也納入差額給付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