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經濟部昨天公布製造業及技術服務業紓困辦理進度,部分產業反應「艱困企業」認定的門檻過高,工業局指出,目前已確定「放寬」方向,雖然仍然維持「營收衰退五成」的基準,但可以選擇以今年上半年任一個月,與二○一八、二○一九的任何一個月做比較基準,也就是說即使拿「淡季」跟「旺季」比較也行。
工業局統計,「製造業及其技術服務業艱困事業薪資及營運資金補貼」已受理一千二百二十四件,核准七百五十六件,總共申請十八點五六億元,核撥七點三四億元。
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指出,其中金屬機電家數二百八十家最多,其次是民生化工一百八十八家,知識服務有一百二十二家,電子資訊則有一百二十家申請,經濟部部長沈榮津指示每案約在一周內結案,不要積案。
「艱困企業」認定門檻方面,楊志清表示,工業局已經研議要放寬營收衰退的比較基礎,未來放寬後,企業可取今年上半年任一個月的營收,和二○一八、二○一九年共二十四個月的任何一個月營收比較,有差距高逾五成就符合「艱困企業」,適用補貼方案,在這樣的門檻下,已經有五至七成製造業者適用。
另一方面,金管會銀行局昨天公布三月國銀對中小企業放款金額,許多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營收下降,在政府推出紓困前就提前向國銀借款,讓三月中小企業放款單月一口氣增加近八百億元,今年第一季則增加逾千億元。以第一季來看,對中小企業放款增加金額前三名銀行,依序是合庫、永豐銀、一銀,都起過一百億元。
目前政府正積極推動中小企業紓困貸款,銀行局副局長莊琇媛表示,中小企業紓困貸款會包含在中小企業放款統計中,主要是反映在四月與之後的數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