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擁擠,讓印度民眾無法保持社交距離,無視相關法令,也是一大問題。
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印度自三月底開始「鎖國」抗擊新冠病毒疫情,總理莫迪在電視談話中也多次提醒民眾保持社交距離,並指這是打破這場全球大流行疾病傳播周期的唯一辦法,但一些不時發生的事情,像是莫迪在宵禁時竟鼓勵民眾到戶外搖鈴拍手、鼓勵抗疫工作人員等違反社交距離行為,讓人覺得印度所實施的社交距離措施,充滿了矛盾。
在百分之六十九人口居住的印度農村地區,保持社交距離並沒有落實。印度北部比哈爾邦資深記者特瓦里說,社交距離是一種「城市現象」,並稱在農村裡,許多家庭共享一個水源,一起在農場和田裡工作,購物時也站在彼此能接觸到的距離之內。
許多村民仍認為新冠病毒是城市有錢人生的病,因為它是從國外傳入的。「他們認為新冠病毒病例只出現在城市,農村裡一切正常。他們不明白為何要大驚小怪」。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印度在過去一個月,一直處於全面封鎖狀態,數百萬移工被困在遠離家鄉的城鎮,沒有工作,也沒有收入,因此當他們聽到一些交通服務可能恢復的傳言時,人群就聚集起來,這樣無視保持社交距離的法令,對自己跟他人造成相當大的風險。
此外,還有過度擁擠的問題。印度擁有超過十三億人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四百六十四人,但在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國大陸,人口密度為一百五十三人,美國則只有三十六人。
無視保持社交距離法令
印度平均每個家庭有五個成員,其中四成家庭,也就是一億個家庭家中只有一個房間。
印度CSJM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蘭巴嘉表示,在印度能保持社交距離是種特權。「只有在擁有一間大房子情況下,才有可能保持社交距離」。
雖然絕望感和過度擁擠,是讓印度民眾無法保持社交距離的合理理由,但他們過去一個月展現出的行為,讓人懷疑印度民眾是否真的理解保持社交距離的概念,例如在全國封鎖前夕,莫迪在三月二十二日實施宵禁當天,竟建議民眾在下午五點走到陽台或門口拍手、擊響金屬物跟鳴鈴五分鐘為抗疫工作人員加油。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街頭上還時常出現遊行活動,有些甚至是由應該負責教育民眾防疫的政府官員與高階警官所領導。
數周後,類似情形再度發生,在為期二十一天的封鎖期間,莫迪在四月五日又號召民眾點亮蠟燭與黏土燈,展現人們在抗疫行動中的團結精神,許多地方街頭湧現人群高喊口號並燃放煙火。
蘭巴嘉教授表示,這些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是好的,因為在危機時期,人們透過參與這些活動來展現社會團結,但忘了疫情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