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安綏研究團隊日前成功研發新冠病毒快篩裝置,中研院長廖俊智昨表示,四月十日已轉交給七至九家廠商,廠商已開始量產。中研院也規畫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統整防疫資源與技術、人才培育,預估每年經費約需二點二億元。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昨邀請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就「增加P3研究室相關研究人員之編制,並訂定長期性實驗人才養成方案」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中研院日前宣布,楊安綏研究員團隊成功合成能辨識新冠病毒蛋白質的單株抗體群,將可作為檢測快篩裝置的關鍵試劑,立委林奕華昨天特別詢問廖俊智目前的快篩進度。
廖俊智表示,楊安綏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目前仍是全球首例,通常要有這樣的發展需要三個月至六個月的時間,才能把原型成品交給廠商,但研究團隊從發現新抗體,到優化產品製程僅一個月;他指出,量產廠商後續還需跟衛福部食藥署溝通,進行認證。
另外,我國明明有研發檢驗試劑能力,食藥署動作卻比其他國家慢半拍,遭受外界批評。
食藥署醫粧組科長鄭啓慧昨表示,目前已核准十一件新冠病毒檢驗試劑產品,其中三件平均審查時間僅花費一點七天;另有十多件仍在審核,一件為國產製造。至於檢驗抗原的快篩試劑,目前仍在扶植研發中,盼近期能有好消息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