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距離 非社交分離 |2020.04.14 語音朗讀 148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英國查理王子(左)上月授女爵勳章予電視名人芙洛拉.班傑明,兩人以雙手合十代替握手。圖/美聯社 日本東京一間藥局櫃台裝設透明塑膠布,阻隔店員和顧客。圖/法新社 泰國曼谷沙棉娜麗寺,以塑膠膜保護僧侶與信徒。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握手等過去被視為友善的動作,在疫情期間反而變成危險行為。美國媒體觀察,疫情改變人類行為,如何保持距離又不失禮貌,成了新課題。社會學家警告,勿把社交距離當作「社交分離」,唯有大家團結,才能挺過這一關。《洛杉磯時報》探討新冠病毒疫情下的社交禮儀,文章指出居家隔離、保持社交距離衍生出的人際互動方式,美國人還不習慣,因為「對每個人而言都是頭一遭」。「社交距離的禮儀:如何有禮貌地說退後」作者羅伊(Jessica Roy)指出,疫情之下最有禮貌的動作就是待在家裡。但為了生活採買一定要出門時,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宣示六英尺(一百八十三公分)「主權」。人們習慣接在別人後面排隊、在人行道交會時不喜歡讓路。別人靠太近時如何反應?社交禮儀專家波斯特(Lizzie Post)指出,要友善、避免語帶威脅。另一名專家葛林(Alison Green)說,與其擺出強硬姿態說:「你可以退後嗎?」不如說:「對不起,我正在努力保持社交距離,你介意給我一點空間嗎?謝謝。」葛林認為,先假設對方不是故意的,因為大家都還不習慣,「你的語氣不友善,別人也會不友善」。作家皮帕斯(Jennifer Peepas)指出,美國人習慣這樣想:「為什麼我要讓路?」但在疫情之下,在人行道上與人交會時,利人利己的方式是放下這樣的念頭。南加州大學醫學專家甘農(Paula Cannon)說,官方規定的六英尺社交距離限於靜止不動有效,走動時她習慣拉開更遠。她說,遇到人行道對向有人,可以做出友善、禮貌又安全的動作,「我會揮手微笑,這麼做是出自對別人的關心,建立正確的榜樣」。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克萊能伯格(Eric Klinenberg)投書《紐約時報》,以一九九五年芝加哥熱浪為例指出,「社交孤立」成了風險因子,而「社會連結」成了生死關鍵。25年前熱浪人們被孤立而死他寫說,當年七月,芝加哥光是一周就有七百三十九人死亡,包括低收入老人和遭外界隔離的社區。他表示,那一周芝加哥不缺水也不缺降溫裝置,缺少的是社會連結,即便只要提供冷水浴和冷氣房,就能挽救這些人的性命。克萊能伯格主張,除了「社交距離」,社會應該利用另一項資源來挺過災難和大流行:「社會團結」。他說,社會團結力是打擊傳染病和共同威脅的利器,「鼓勵我們不只顧個人安危,而是顧全大局,阻止我們囤積藥物、生病硬要上班等」。 前一篇文章 分散人潮 報稅季延長至6月底 下一篇文章 珍古德:人不尊重動物 招致疫病 熱門新聞 01木衛一火山頻爆發 謎團解開了2025.07.0602【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3培養裁判、經營球隊 日女體大全方位育才2025.07.0404母雞誤闖雞翅餐廳 動保組織搶救2025.07.0205如是說2025.07.0206【光影紀事】交大電子所草創時期側寫2025.07.0407安忍,一種無畏的慈悲2025.07.0208【詩】覺有情2025.07.0209洛杉磯協會知賓 內外兼修展開服務2025.07.0310巴西玉米豐收節 如來寺傳揚三好2025.07.04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丹娜絲重創南台灣 2死逾635傷丹娜絲襲台 13縣市停班課輕颱丹娜絲今明風雨最大 6縣市今停班課 住星際旅館 神遊外太空海上機器人 乘風破浪收海廢跨界藝術 蟲蟲變身創意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