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國際油價因疫情衝擊導致供給過剩而疲軟,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等產油大戶九日好不容易達成歷史性減產協議,不到二十四小時就添變。墨西哥拒絕減產,在未批准協議下離開會議。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與俄羅斯為首產油夥伴國九日開會後同意石油減產,並表示預期美國等產油國也將加入,攜手拉抬因新冠病毒疫情而受重創的油價。協議預計每天減產一千萬桶或占全球供給百分之十。
但經過九個多小時的視訊會談後,墨西哥罷簽這一突如其來的僵局,讓外界對全球為振興低迷油市的努力出現懷疑。
一位與會代表指出,沒有墨西哥的參與,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與夥伴國(OPEC+)聯盟不會減產,十日也不打算再舉行會議,轉而聚焦隨後將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能源部長會議。
與會代表指出,OPEC+九日稍早就五、六月每天減產約一千萬桶石油達成初步協議,有效地終結長達一個月的油價戰爭。OPEC+內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同意各自把日產量降至八百五十萬桶左右。
在這項初步協議九日未能推高油價後,市場注意力預料將轉向十日的G20能源部長會議。美加等主要產油國可能把每天供應量進一步削減五百萬桶,有望帶動價格提振。
但墨西哥能源部長賈西亞斷然拒絕OPEC+方案中對墨國提出的減產要求,令計畫亂了套。她離開會議後不久在推特發文表示,墨西哥只準備每天減產十萬桶,遠低於OPEC+提出每天減產四十萬桶的要求。
不過市場認為,即便OPEC+的減產計畫順利上路,恐怕暫時也難以抵銷疫情對需求破壞的衝擊,因為俄、沙等大戶目前同意的是在兩個月內每天減產一千萬桶,但當前疫情導致全球近三分之二人口受限封城、居家限令,陸海空交通銳減,每天減少的石油需求多達三千五百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