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小科學家】 來自地下的「你」台灣鼴鼠

文/新北市私立聖心女子高級中學國中部二年級林子晴、 |2020.04.06
6192觀看次
字級
台灣鼴鼠的吻端相對則較短。 攝/汪仁傑
鹿野氏鼴鼠的尾巴較長、吻端細長、毛色較黑。圖/新北市私立聖心女子高級中學國中部二年級林子晴、朱英綺 (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最佳鄉土教材獎)

文/新北市私立聖心女子高級中學國中部二年級林子晴、朱英綺

(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最佳鄉土教材獎)

同學們在校園內的相思林走道旁發現一隻死亡的老鼠。原本以為是一般的老鼠,可是我們發現牠有大大的手掌,很小的眼睛,覺得跟我們平常看到的老鼠有一點不同,後來請教老師,才知道牠是台灣的特有亞種台灣鼴鼠。在台灣分布廣泛,但我們查閱所得的生態資料卻不多,而且多以人工飼養下的觀察為主。我們希望藉由野外實地觀察,獲得第一手台灣鼴鼠的生態資訊。本研究是國一下自然課第5章生態系的延伸學習。由於鼴鼠終年在地下活動,想要認識牠們也是相當不容易,故我們先從背景資料整理開始。

隧道內的室友們─生物多樣性

我們在觀測鼴鼠的淺層地下隧道時,意外發現有許多的小動物也在隧道裡活動,我們共記錄到有11種的無脊椎動物。記錄結果如下:黃紋放屁蟲、蜈蚣1種、鍬形蟲1種、蟬的蛹1種、螞蟻2種(棕色和黑色)、跳蟲1種、鼠婦1種,蟑螂1種。另有兩種在翻石頭時,發現蚰蜒1種及東方水蠊棲息在鼴鼠隧道內。以螞蟻來舉例,若是在蟻巢內除了螞蟻之外,還會有其他小生物和螞蟻一起共同生活在蟻穴內,稱為「蟻客」。我們由此現象有了一個突發奇想──會不會在鼴鼠隧道內也會有這種現象發生,也許有其他小動物也和鼴鼠共同生活在隧道內,一起使用隧道,所以我們決定嘗試將攝影鏡頭埋入隧道,觀察經過的生物。在這些生物當中,由於鍬形蟲、黃紋放屁蟲、糞金龜、螞蟻,以及跳蟲都具趨光性,所以我們推測它們是受到攝影機光線的吸引而靠近,並非與鼴鼠共用隧道;而具負趨光性的生物有:蚰蜒、蜈蚣、蟑螂、東方水蠊,以及鼠婦,所以我們推論牠們是與鼴鼠共同使用隧道的生物;另外,由於蟬的蛹無移動能力,所以我們推論牠是原本就處在那裡,與鼴鼠無關,而對於鼴鼠和這些無脊椎動物之間的互動關係,仍有待釐清 。

真的是有害動物嗎?

鼴鼠所挖掘的隧道,會形成0.5至1.0公分的圓硬土顆粒,這些地表的圓土顆粒,和底下的中空隧道,在雨天時可以形成類似排水良好的水溝。在晴天時,這些中空的隧道則有助於空氣的流通,增加固氮菌的生長,使土壤肥沃。從測量出的土壤硬度數據中,明顯可以發現有鼴鼠隧道經過的地方土壤硬度較軟,彈簧壓縮量較小,沒有隧道經過的地方則反之。而雨天時土壤硬度會較晴天小,所以鼴鼠挖起隧道比較省力,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我們雨天時容易發現新的鼴鼠隧道。雖然農夫認為鼴鼠對農作物有害,但我們認為適當的鼴鼠活動將有助於維持土壤蚯蚓和蠕蟲的數量,達到生態平衡。

在調查蚯蚓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地表往下約5公分的淺層土壤會出現大量的黃頸蜷蚓,再繼續往下挖蚯蚓的數量也會隨之漸漸減少。我們推測由於蚯蚓需要氧氣,因此鼴鼠也多半在淺層活動 而蚯蚓為清除者,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有機質較多,所以蚯蚓較常在淺層活動。

前期調研

鼴鼠

屬於食蟲目、鼴鼠科,俗稱「悶鼠」、「穿地鼠」。

台灣有兩種鼴鼠分布

台灣鼴鼠(Mogera insularis insularis)

生活環境分布全島海拔2000公尺以下,山地、農墾地、沙洲等不同植被環境都可以發現牠的蹤跡。

鹿野氏鼴鼠(Mogera kanoana).

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山區和部份的低海拔地區。

天敵

鼴鼠的天敵,短耳鴞的食繭內容物中曾找到台灣鼴鼠。

主食

為蚯蚓、少部分昆蟲、馬陸、蜘蛛及蝸牛。人工飼養鼴鼠每日平均進食量為31.9公克,最長飼養紀錄可達8個月。

鼴鼠被視為對農田有害的動物,鼴鼠為了捕食蚯蚓,會將植株移除並破壞作物的根部,所以對農作物造成危害,農夫通常以捕鼠器、農藥、忌避植物將牠們驅除。

Gorman和Stone(1990)研究歐洲鼴鼠時,提出鼴鼠隧道可分為二種:一、往四周延伸的隧道,又可細分為淺層地下隧道和深度達1公尺的深層水平隧道。二、往下延伸的垂直隧道,通常為主要幹道,其上會形成隆起的土丘,也提到在草地上的蚯蚓和蠕蟲生物量較大於耕地與林地,因此鼴鼠經常在草地上活動。

結論假說與未來反思

經過這一次的研究,我們提出了兩種假說解釋原因:

1.土壤硬度假說:

晴天時土質較乾燥,且硬度較大,鼴鼠為減少體力,不會很頻繁地挖開塌陷的隧道。

2.蚯蚓來源假說:

我們推測鼴鼠和蚯蚓原本晴天時都在較深的土層棲息,但雨天時蚯蚓因為淹水而缺乏氧氣,跑到地表,使鼴鼠也跟著蚯蚓一起跑到較淺的土層覓食,但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經過近兩年來的研究努力,我們了解關於台灣鼴鼠的生活環境、隧道分布、生存所需最小面積等未知的生態資訊。在我們的研究 中還有許多的不足,我們希望能持續探索鼴鼠在地下未知的祕密,增進民眾對本土物種的生態認識,讓大家能對於台灣鼴鼠有更進一步認識,珍視我們身旁的「本土家人」。

依據取食的能量推論,鼴鼠會比較偏好大型的蚯蚓。蚯蚓為了呼吸跑到淺層土壤,鼴鼠也跟著牠們到淺層土壤,說明了為什麼在雨天時鼴鼠會在淺層土壤中移動。

蚯蚓有夜周期性及季節性,乾季時,蚯蚓會往較深的土壤移動,因此這和我們在晴天時較難記錄到鼴鼠在地表活動吻合,因為鼴鼠隨蚯蚓轉往深層隧道覓食,並提到鼴鼠具有領域的行為,所以我們認為土壤的蚯蚓密度會影響著鼴鼠領域的大小,若蚯蚓密度變少,鼴鼠就必須擴大牠的範圍來覓食。因此我們大膽假設,鼴鼠的隧道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因此反而會吸引需氧的蚯蚓前來自投羅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