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長杜正勝針對大學錄取分數創新低時回應說:「不管是十八或是三分、五分,這種用『量尺分數』計分方式,和以前一科一百分的算法不同」。杜部長顯然將大學指考的百分制,與國中基測的量尺計分給搞錯了,記者再三提醒兩者的差別,部長卻指責記者是在「挑毛病」,杜部長搞錯卻又不認錯,還要硬掰瞎扯,實在有失風範。
杜部長「牽拖」、「硬掰」的不良紀錄,已不是第一次。還記得上次阿扁總統在志工表揚大會上,一時口誤,使用「罄竹難書」來形容志工的貢獻,顯然這也是不正確的誤用。但是,杜部長竟然當起「說文解字」的老師,將已經約定俗成用來形容負面、不好行為的「罄竹難書」,硬掰成是形容事情很多,好的、壞的統統涵括在內。部長這種「再怎麼狗腿」,也要為總統圓錯誤的做法,實在不足為取。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知道或搞錯事情的真相,並不是丟臉或可恥的事,但不知道卻假裝知道,或明明自己搞錯卻又不認錯,反而指責別人雞蛋裡挑骨頭,這真是可笑又可悲的事,杜正勝身為教育部長,竟然分不清楚大學學測、大學指考和國中基測三者計分的不同,實在令人驚訝;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身為全國教育最高層的負責人,風範與身教尤其重要,杜部長不但沒做到成為家長、老師和學生的楷模,反而成為國人「狡辯」、「硬拗」、「不認錯」最壞的示範,真叫人失望與痛心。
「上梁不正,下梁歪」,最應該展現良好身教的教育部長,竟離譜地一再「出槌」,不是硬掰替總統圓錯,就是硬扯還錯怪他人,教育部長有失風範,又欠缺認錯改過的智慧和勇氣,國家由這樣的教長掌理百年大計,教民眾如何敢對教育的未來抱持高度的期待和信心?將來在「有樣學樣,沒樣自己想」的效應下,校園出現越來越多強詞奪理、死不認錯的學生,也就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