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變異壞蛋白「被分手」 亨丁頓氏舞蹈症 中研院找到解方

 |2020.03.20
772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亨丁頓氏舞蹈症是一種神經退化疾病,目前還無法完全痊癒,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特殊分子,能讓變異的亨丁頓壞蛋白「被分手」,減少毒性及損傷,研究已登上國際期刊。

亨丁頓氏舞蹈症患者發病後手腳會不聽使喚,像在跳舞一樣,末期急速退化,平均存活約十五至二十年,疾病主因突變基因讓亨丁頓蛋白(mHtt)異常聚集、造成腦部神經退化。

中研院昨天指出,院內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人則與前生醫所助研究員杜邦憲組成的研究團隊,設計出「雙極性胜肽分子」,能夠將一團團聚集的亨丁頓蛋白分散開來,將此分子透過鼻腔給藥至罹病小鼠後,小鼠的運動與認知功能失調明顯得到改善。

黃人則指出,罹患亨丁頓氏舞蹈症的病人,變異的亨丁頓蛋白帶有過長的聚麩醯胺酸鏈(polyglutamine),隨著聚麩醯胺酸鏈的增加,亨丁頓蛋白容易堆積在腦部、破壞神經元,研究團隊設計出雙極性胜肽分子,分子的其中一端可以辨識變異的亨丁頓蛋白並附著上去,分子的另一端帶正電,可利用電荷排斥力,把聚集的變異蛋白分散開來,讓變異的亨丁頓壞蛋白「被分手」,減少對神經細胞的毒性及損傷。

研究團隊也發現,將雙極性胜肽分子透過鼻腔給藥至罹病小鼠,可以使小鼠在滾筒跑步機上維持平衡,運動功能獲得顯著改善,且在T型迷宮實驗中,能展現較好的認知功能。

另外,過去有關亨丁頓氏舞蹈症的研究,不易從生物體內觀察變異蛋白聚集化的過程,黃人則表示,此研究突破建立生物光電影像平台,透過螢光影像顯微系統,觀測亨丁頓蛋白在活細胞中聚集與分散的過程。

中研院指出,研究團隊在小鼠神經細胞實驗中,把變異的亨丁頓蛋白標示上兩種不同的螢光蛋白,此時,若變異的亨丁頓蛋白互相靠近,將改變螢光蛋白的放光特性,藉此觀察變異蛋白是否聚集,以及雙極性胜肽分子的抑制效果,目前已獲得和此研究相關的台灣專利,其他國家專利則正申請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