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李生鳳大樹報導】普門中學包括科丁程式社團班學生在內的國一學生,十三日至佛光山法寶堂體驗運用AR擴增實境的「畫說台灣」展和AI人臉辨識的「佛國之旅科技體驗」,此為結合國文和歷史的跨領域課程教學,從展覽中認識台灣古建築與透過手機觀察畫作所呈現的動態和音效,並思考如果換成學校的場景,又要如何設計,教導學生如何後製和動畫製作原理。
「哇,這畫顏色在變,而且還會唱歌欸!」大家手上拿著手機,對準畫作,對其所呈現的動態驚歎不已,而他們必須將畫作呈現的效果記錄在學習單上。欣賞的同時,老師會為大家介紹當中的歷史與建築。
隨後大家展開討論,如果將畫作換成是普中的校園場景要設計何種動畫和配樂,方能呈現學校的特色。有學生說操場可以做成多人跑步的動畫,搭配健康操音樂,展現活力。而普中的觀音像可以呈現許多學生正在準備進到校園上學的畫面,配上星雲大師作詞的「人間音緣」歌曲〈為什麼〉,學生希望大家的問題都有解答。星雲大師「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碑」,可以做成小沙彌動畫加上〈三好歌〉,告訴大家行「三好」的重要性。
圖書館主任南鳳瑋、導師蔡雅竫表示,有感學校科目內容單一,因此設計結合國文、歷史、科丁程式加上藝術賞析的跨領域課程,學習AR的原理,讓學生透過實際體驗,思考如果轉換成校園場景,又該如何發想設計,呈現學校的特色。
學生陳季原、陶乙辰說,將AR運用在科丁程式教學上,效果很好。
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讓畫展除了靜靜的欣賞,也可以有結合動態和音效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