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講義》感覺統合治療

◎郭懿慧 |2007.08.16
829觀看次
字級

四歲的凱蒂,對觸覺刺激太過敏感,在一次家族聚會時,爺爺趨近要抱她,她馬上退縮到牆邊,不安地扭動雙手,焦慮地注視著大家;平時媽媽替她洗頭、洗臉或剪頭髮,凱蒂多是排斥哭鬧;另外,凱蒂不敢玩盪鞦韆,奔跑、溜滑梯都令她感到害怕,爸媽在束手無策下,帶凱蒂到復健科就診。

經小兒職能治療師評估後,發現凱蒂有觸覺防禦和前庭功能障礙等感覺統合異常的問題。因此,針對凱蒂所出現的狀況,職能治療師依據感覺統合功能發展程序,設計出一些適合凱蒂程度及興趣的活動,例如給予手指畫畫等活動,可使凱蒂在活動中自然接受到許多觸覺刺激,經過半年循序漸進治療後,亦即使用治療刷給予凱蒂觸覺刺激時,由身體較不敏感的部位開始,逐漸減敏感。

此外,先讓她適應規律的、小幅度的搖動或自己滾動,逐步地改善其前庭功能等,凱蒂終於願意和爺爺進行短暫的擁抱,同時也願意讓媽媽幫她洗頭、洗臉而不會哭鬧,並且願意坐在鞦韆上進行規律、小幅度的搖動。

感覺統合,即是大腦對於各種感覺訊息組織和整理的過程,尤其是來自於前庭覺、本體覺、觸覺(這三項乃是最基礎與最原始的),它們主宰了小孩子早期與環境互動的能力。感覺統合失調,指的是大腦對所接收之外在與內在的各種訊息,無法做一個有效的整合與判斷,進而做出合宜的表現。

感覺統合治療的特別之處,並非在於其使用的器材,也不是活動的新奇或複雜,而是提供的感覺刺激,是適合孩子或是孩子所需要的;專業職能治療師所執行的感覺統合治療,是依據個案感覺統合評估結果來進行,目的是促進孩子的大腦統合功能。

家長務必經由專業職能治療師詳細評估孩子的能力,確定有感覺統合的問題後,才能進行治療,以免誤用了感覺統合的活動,非但沒效果,更可能增加孩子的負擔和壓力,甚至對身體造成不利的影響。

孩子愈小,對感覺統合治療的效果愈好,尤其三到七歲是關鍵年齡;愈晚接受治療,效果愈有限,根據神經生理學理論,腦神經在七歲就發展成熟,所以十三、十四歲以上才接受感覺統合訓練者,其治療效果就不如預期。

(本文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