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漿舀入碗型模具後,再放入蒸籠大鍋中炊煮。
圖/郎英
開口大笑的成功發粿及頂端一碗平塌失敗發粿。圖/郎英
文/郎英
日前在上班地點附近閒晃,突然發現一家店面門口擺滿了蒸籠爐具,靠近一點看,發現蒸籠內是一碗碗的發粿,廳前騎樓三、四個人正忙著製作與炊蒸。發粿,我吃過也買過,但從沒親眼看過生產過程,好奇心驅使,徵得老闆同意後,蹲在旁邊大開眼界。
看老闆熟練地將白色米漿從鍋裡舀起來倒入小碗中,黏稠乳汁像是牽絲(台語)般,慢慢注入碗內,美感十足。老闆說:「發粿(閩南話)又叫發糕,是傳統民俗過年食品,祭祀時一定用得到,送給親朋好友也很應景合宜。」
在攀談中得知,人們會鍾愛發粿是因為諧音「『發』財『高』升」,粿面上方裂痕愈深,象徵新的一年笑口常開,生活愈順遂。所以當我在拍角落幾碗平平塌塌的發粿時,老闆急忙提醒我:「那是失敗作品」,要我進客廳去拍開得漂亮的成品,運勢才會一路發!發!發!我連忙致謝,對著碗碗像朵大花的發粿猛拍,希望討個吉利和好兆頭,未來一年也能「走花路」與「大發財」。
台灣俗語:「甜粿過年,發粿賺錢,菜頭粿吃應時。」所以發粿要發得好,才能諸事發達,因此蒸糕過程很重要,有時候還會講幾句吉祥話當調配劑,由此可見製粿人的辛苦與用心。
現在的小家庭幾乎不會製作發粿,甚至新世代都可能會對發粿愈來愈陌生,當天看見這家人老老少少一起努力工作的畫面,心中感觸頗深,因為那不只是年節商品,還有著傳承傳統民食的技術與精神之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