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校園】西螺安定國小 三好教育獲家長認同
人間社記者/周美瑩西螺報導
雲林縣西螺鎮安定國小,是「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三好校園實踐學校。位於西螺果菜批發市場附近,學生人數141人,學校雖然不大,但是全體師生盡心盡力,共同創造出一所,有品德、有文化、有素養的三好校園。
校長洪孟真表示,到學校任職至今將近4年,教學著重在學生的品德與生活教育。得知「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三好運動,跟自己的理念非常契合,於是跟學校老師討論後,便提出申請,成為「三好校園實踐學校」。
為了讓學生更快將「三好」融入生活中,於是在校園各處張貼中、英文三好標語;開闢「有機菜園」的食農教育,讓學生親自耕種蔬菜,從中了解農夫種植過程的辛苦,培養學生惜福愛物的感恩心。校長表示,預計將這些食材製成餅乾、蛋糕、洛神花果醬,在兒童節當天,到西螺大橋擺攤義賣,讓學生實際參製作及銷售,感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體驗。
訓導組長張博真說,經常聽到學生抱怨同學的不對,很少聽到讚美同學的話,於是他想改變從前只糾正學生錯誤、揭露不好的教育模式,便設計「做好事觀察員獎勵制度」,鼓勵學生「說好話」,把同學之間做的好事宣揚出去,互相感染好的訊息。漸漸地在學生之間相傳的訊息,做的都是好事、說的都是好話,因為在他們的心中,已經都存在著一顆善良的心。
學校特別安排於集會時,由學生會會長發表品德努力的方向,進行重點行為改進報告,讓學生培養自治能力,並改善自身行為,表現優良的同學也加以表揚。更值得一提的是,學校舉行「品德教育規畫」的會議時,開放讓「學生會」的幹部參與討論並發表意見,讓教師更能了解學生現況,訂定更符合學生需求的規範。
洪校長表示,為了讓善念在學生心中滋養,學會關懷別人,決定帶著學生進行社區服務,首先從環境清潔開始,打掃街道、撿拾垃圾,將社區的環境整理乾淨,讓學生知道乾淨整潔的生活環境,會讓人心生歡喜;快樂的心情,也能夠提升生活品質。也帶著孩子到安養中心關懷老人家,陪著爺爺奶奶一起玩益智遊戲、噓寒問暖,獲得熱烈的回響。學生的感受更強烈,了解生、老、病、死的真實感,也更懂得要孝順父母,尊重長輩,從中體會「做好事」的意義。
家長會長程旭雲表示,自從學校執行「三好校園」活動後,學生變得有氣質、有禮貌、懂得感恩,這些改變從他兒子身上就可以看的出來,最明顯的是現在回到家以後,會先跟家人打招呼,主動幫忙做家事,一點一滴,慢慢的改變,將「三好」的觀念,放在心中養成習慣,想法自然就會端正,做起事來就會有正確的方向。
安定里里長蕭凱升也認為,自從安定國小實施社區打掃服務以後,垃圾變少了,學生看到路上有垃圾,會主動撿拾。也變得更有禮貌,遇到他或家長都會主動問好,讓他覺得品德教育確實非常重要。
學生會會長程顗璟說,第一次實踐「三好」,是參加學校舉辦的老人安養中心關懷活動,老師帶他們去關懷爺爺、奶奶,陪他們玩遊戲,很像在照顧自己的家人一樣,很開心。副會長洪湄鈁說,對「三好」的印象是要當一個善良的人,也提醒自己要時時做好事,同學受到挫折時會給予鼓勵,也會到社區打掃,看到街道變整齊清潔,心裡很開心,因為自己實際付出,讓環境美化了。
就讀二年級的程雨婷,也是實踐「三好」的典範,日前因為媽媽生病住院,他就幫忙做家事,媽媽出院後,更負責照顧,在學校得表現更是傑出,得到「做好事觀察員」的殊榮,他將「三好」的理念身體力行,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值得鼓勵。
校長洪孟真表示,未來的工作重點將放在「做好事」,以社區關懷與服務及三好行動話劇表演為主,搭配學校的情境布置,加強中、英文三好牆的版面、英文讀者劇場、弟子規讀經班等等。期望能用學校教育的力量,從學生的品格素養提升,得到家長的認同,願意與學校配合,雙管齊下,共同為下一代的教育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