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素養】如何培養閱讀素養
文/洪儷瑜(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
我曾在專欄談過108年新課綱對閱讀素養的重視, 因為閱讀素養是終身學習的關鍵條件。很快地,今年開學的小學一年級、國中七年級、高中一年級都將開始採用這套新課綱,也因此,這一年來出現很多補習班、參考書或出版品、工作坊等,強調如何培育閱讀素養。前一陣子網路流傳一篇自稱國中學生的人,轉撰文章批評與國內一家親子雜誌合作的工作坊和出版品,不少人呼應這位作者的批評。
上述的事件都反應國人對閱讀素養的迷思,以及國人仍用舊思維去認識這個概念,忽略閱讀素養的複雜性和培育所需要的條件,誤以為熟悉某種考題的技巧或能力即可培育閱讀素養。
所謂的閱讀素養,根據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的單位,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EA),所提出的定義,閱讀素養包括閱讀表現、對閱讀的態度和習慣,與新課綱所談的核心素養包括知識、能力、態度和實踐有異曲同工之妙。總之,要培養閱讀素養,不是僅培育閱讀理解的知識或是技巧或能力而已,對於閱讀的態度和閱讀的習慣和閱讀能力在生活的實踐,後二者更是重要。
社會上很多人還是認為學校所教的是為了考試或升學所需的,而忽略了新課綱要強調學校要教的是,一個人具備終身學習的素養,終身學習所需要的不應該僅是知識、能力,或解情境題或是時事題的能力,還需要能經常運用這些知識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而且願意隨時透過閱讀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態度和實踐(或稱習慣)可能不能依賴上述坊間補習班或出版品。所以,在PIRLS的調查也包括促進閱讀素養的環境因素,包括家庭的資源、父母的閱讀態度,學校的藏書、閱讀課程和教師教導閱讀策略的時間,都是促進閱讀素養的重要因素。從臺灣參加PIRLS幾次(2006, 2011, 2016)的調查結果,發現學校的藏書量、推動閱讀的活動、課室教導閱讀策略、實施閱讀的時間增加了,小四的學生在這幾次的表現也確實逐年進步,穩定的進步,可見教育部自2006年以來,配合PIRLS調查逐項去規劃和推動已逐步見效了。
但可能有些人會質疑數字跟現實的落差,畢竟全體調查的進步而非全部學校或班級,仍有相當比率的教室、學校尚待努力,還有很多學校、教師仍著眼於傳統考試的知識和進度,而忽略需要長期培育的態度和習慣,可是數量確實在緩慢地增加。
前文所陳述的號稱閱讀素養的方法,最多僅能培育閱讀理解的技能或知識,確實是閱讀素養強調的一部分,但是還需要環境的支持和長期的培育,如果環境能配合培育正向的態度與習慣性,才能幫助學生獲得真正的閱讀素養。
這幾年臺灣的學生在閱讀態度上的表現,有七八成學生同意「我想要有更多時間去閱讀」、「我享受閱讀」、「如果有人送書給我做為禮物,我會很高興」、「我想要有更多時間去閱讀」,表示學校推動的閱讀活動確增進學生對閱讀的正向態度,但是「在課後我多常閱讀自己選擇的東西」之自主性閱讀,我們在2006年曾在國際排名倒數,隨後因教育部的推動,臺灣學生在自主性閱讀已逐漸緩慢地進步,但仍在國際排名屬落後的,可見我們致力培養閱讀素養的工作上,在上個月所談到的自主閱讀仍有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