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素養】閱讀從幼兒開始

 |2019.04.22
362觀看次
字級

【閱讀素養】閱讀從幼兒開始
文/洪儷瑜(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

    臺灣師大張鑑如教授最近公布她主持的「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結果,長期追蹤102年到103年出生的4620位幼兒,研究發現幼兒家中的書籍數量及家長跟幼兒共讀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正面影響,而臺灣約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幾乎從未親子共讀。本文以下一併討論常見的幼兒閱讀爭議:背誦《弟子規》、《三字經》是不是提早閱讀?幼兒閱讀是不是提早識字?

    首先,從閱讀的發展談起。之前專欄談過每個人的閱讀能力是後天慢慢培育的,美國哈佛大學夏爾教授提出閱讀發展的六個階段,前三個階段目標在學習閱讀:第一階段的閱讀萌芽階段,指入小學前所建立的口語能力及與書本接觸的經驗。教育部為推廣閱讀萌芽活動,出版《閱讀從零歲開始父母手冊》,在網路上可免費下載,介紹家長引導幼兒接觸書本的方法和目標。第二階段為正式閱讀階段,指入小學後開始正式學習注音符號,透過拼音學新字,透過筆畫學習國字。

其實很多兒童在學前因接觸書本已認識很多詞彙,例如噴火、飲料、輪流……,而不僅限於日常口頭用語,如車子、蘋果、多多……,這些基礎對兒童進入小一學習很有幫助,很多研究都證實學前幼兒的口語能力和書本經驗是預測小學閱讀能力的重要因素。第三階段是自動化階段,約是國小二、三年級,兒童不再需要拼注音而能自動閱讀,因已累積足夠的字彙語詞,可以快速且正確斷詞斷句,掌握文章訊息。完成這三個階段,學生就能進到後三個階段,尋找所需的知識和大人沒有教的字詞,了解和思考生活以外的世界。可惜,有些國小高年級學生前三階段的基礎不夠,以致影響後來的學習,調查發現超過10%的小六學生未能達到這個水準。

    至於背誦經典,由於這些書籍並非以日常語彙撰寫,且背誦時不會接觸文字,故未被證實有助於口語發展。親子共讀還是引導孩子與書本接觸的最佳管道,目的不在教導識字,而是讓孩子建立正向的閱讀經驗,多認知生活中少出現的字詞語句,並了解語言的意義。國外調查結果,高社經的家庭子女在四歲前所聽到的詞彙量是低社經家庭幼兒的三倍多,親子共讀是增加大人跟幼兒談話內容和互動最簡單的方式。此外,兒童繪本的內容與主題大多適合幼兒的發展,也較易引導幼兒思考,例如「菲菲為什麼生氣?她生氣時是怎麼樣子的?……」

    幼兒閱讀不是教導識字或寫字,幼兒園帶領共讀,引導幼兒討論和思考才是正確的閱讀奠基。目前很多社區圖書館或兒童書局辦理類似的幼兒共讀活動,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參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