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十二歲女孩莉莉因為呼籲當局和零售商重視一次性塑膠袋造成的汙染問題,獲「泰國版童貝里」美稱。圖為她在曼谷清理塑膠垃圾。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小名「莉莉」(Lilly)的十二歲泰國女孩薩堤坦納珊(Ralyn Satidtanasarn)在一個溼熱的周六,與其他義工一起在曼谷的一條運河打撈塑膠垃圾。
她坐在船上受訪表示:「光是這條運河,就有這麼多只用一次的塑膠袋,想像大海裡會多到什麼程度。」環保團體「垃圾英雄」(Trash Hero)每周在曼谷組織撿垃圾活動,莉莉經常參加。
莉莉還努力爭取直接面對政府官員和零售業高階主管,力促他們思考一次性塑膠袋的政策,因此獲得「泰國版童貝里」的美稱。今年元旦起,曼谷的大商場禁用免費一次性塑膠袋。
莉莉八歲開始環保運動,當時她和家人在泰國南部度假,被海灘上充斥垃圾的景象嚇到,「我和爸媽一起清理,但沒用,因為隔天又從海洋沖來其他廢棄物」。後來出現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的故事,莉莉受啟發,曾到政府大樓前靜坐抗議。她說:「當大人什麼都不做,就由我們兒童採取行動。」
莉莉積極接觸任何願意聽她談減塑的人,向各界傳達「現在該起而行」的理念。莉莉去年六月贏得首次勝利,成功說服曼谷大型超市Central每周一天不提供免費塑膠袋。她說:「我告訴自己,若政府不聽我說,就有必要直接和提供塑膠袋的人對話,說服他們停止這麼做。」
至今已經有四十三家泰國零售業者承諾不再提供一次性塑膠袋。莉莉說:「我與自然資源部和四十三家大公司合作。我們正加緊努力,要更進一步讓泰國的每家公司和每間商店,都不再使用一次性塑膠袋。」
據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的弗堤歐(Stefanos Fotiou),有七千萬人口的泰國,每年產生二百萬噸垃圾,其中一百二十萬噸是塑膠垃圾。大部分未經回收處理。其中一些自曼谷的運河流進海洋,最後可能變成塑膠微粒,出現在海洋生物和其他動物體內。弗提歐說,莉莉這樣的年輕人能吸引世界傾聽環境問題:「她對年輕人有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