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縣政府農業處每隔幾年就會舉辦海龜野放活動,也對國中小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及保育宣導。圖╱資料照片
近年台灣海岸棲地劣化,海龜能上岸產卵的空間愈來愈少,造成海龜族群遞減,加上海漂垃圾、廢棄漁網造成漁龜誤食、誤觸而死亡的案例增多,海龜面臨生存危機。學者在澎湖望安綠蠵龜繁殖保護區的研究發現,政府畫設保護區的立意良善,但不加以經營管理,保護區將淪為「生態陷阱」。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報導】近年台灣海岸棲地劣化,海龜能上岸產卵的空間愈來愈少,造成海龜族群遞減,加上海漂垃圾、廢棄漁網造成漁龜誤食、誤觸而死亡的案例增多,海龜面臨生存危機。學者在澎湖望安綠蠵龜繁殖保護區的研究發現,政府畫設保護區的立意良善,但不加以經營管理,保護區將淪為「生態陷阱」。
台灣本島及蘭嶼、綠島、澎湖、金門等幾個離島沿岸,過去曾是綠蠵龜棲地,因人為開發、遊憩活動和獵捕,造成海龜生存空間受到威脅。台東縣大武到長濱,過去只要有沙灘都曾有海龜上岸產卵,但近三十年來,隨著南迴公路愈修路愈寬,沿線都是消波塊,加上夜間沿海公路車流量大,車燈投射也讓海龜受到驚嚇,海龜能上岸產卵的地方愈來愈少,族群也隨之減少。綠島鄉前鄉長鄭文仁說,綠島早在二十年前就無綠蠵龜產卵紀錄。
「台灣的海龜一直在瀕臨絕種中。」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長期在澎湖望安、台東蘭嶼、屏東小琉球研究海龜。程一駿說,他記錄南迴海岸最後一次綠蠵龜上岸,是一九九一年的大鳥海岸,棲地破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岸流失縮短和放置大量的消波塊;不只大鳥海岸,從南興到太麻里大溪海岸,都面臨同樣問題。
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羅柳墀長期在澎湖望安研究海龜生態,「棲地劣化結果,就是海龜不再上岸產卵繁殖」。望安沙灘逐年墊高,早年居民會撿岸邊的草回去當薪柴燒火,不撿之後,草在沙灘蔓生覆蓋,根系抓緊沙地,久而久之變成沙崖。上岸的母龜越不過去,在岸上挖洞生的蛋,被浪打到孵不出來。就算母龜勉力越過小片草灘產卵,孵化的小龜也不見得能越過重重馬鞍藤、漂流木枯枝重回大海,可能在求生過程中被烈日晒死。
羅柳墀表示,政府畫設保護區原本立意良善,但設保護區後可能只是禁止民眾進入干擾,若不適當經營管理,讓沙灘變成沙崖,反而成了生態陷阱,對保育物種不利。
少破壞濫捕
蘭嶼海龜有成長
台灣本島及離島澎湖的海龜都面臨生存危機,倒是蘭嶼上岸產卵的海(綠蠵)龜族群呈現穩定成長。
程一駿率領研究團隊,從一九九八年至二○一七年投入蘭嶼綠蠵龜調查研究,記錄上岸的海龜數量,從一九九八年的八隻到二○一七年二十四隻,足足是二十年前的三倍。其中從未記錄的新龜高達七成多,表示不少小龜孵化後重回大海游到棲地,長大後再回到蘭嶼產卵繁衍後代。
他分析原因指出,一方面是蘭嶼的主要海龜上岸沙灘離公路較遠,且環境較少破壞,另一方面是島上達悟族人視海龜為惡靈化身,讓蘭嶼海龜少了人為濫捕的風險。不過他提醒應注意的是光害等人為騷擾,是新興的海龜生態破壞因子。
澎湖縣農漁局長陳晶卉表示,七美海域的台灣淺堆是澎湖漁業資源極重要的棲地與繁殖地,澎湖縣政府為保護綠蠵龜生態,除了強勢取締陸方抽砂船,維護生態,也從棲地管制與環境教育雙管齊下。近年在綠蠵龜產卵季節都會先清理、鏟平棲地淤沙,讓海龜好上岸。產卵期亦嚴禁進入保護區,保護區外的海龜棲地,也會拉起警戒線管制,避免民眾驚擾海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