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世界新品種吻鰕虎今天在海科館「臺灣溼地魚類生態特展」正式曝光。圖/擷取自影片
【本報訊】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副館長陳義雄,今(27日)發表世界新種「陽明山吻鰕虎」。陳義雄說,牠們以前沒被發現,是因為把牠誤以為在廣布種的種群裡面,因為看起來都一樣所以沒釐清出來,但找到特徵後再做DNA比對,終於確認是世界新種。
據《聯合報》報導,「陽明山吻鰕虎」世界新種的學術發表論文,由陳義雄副館長與國際魚類分類權威邵廣昭博士共同合作撰文,發表於學術期刊並將於近幾個月內刊登。
陽明山吻鰕虎今天在海科館「臺灣溼地魚類生態特展」正式曝光,民眾可就近觀賞這稀有及難得看到的世界新物種。
影片來源:聯合報
陽明山國家公園結合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與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之淡水及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於近2年間,針對園區內水系魚類及甲殼類資源與基礎生態上,重新進行全面性調查,團隊調查結果發現了鰕虎科世界新種,並命名為「陽明山吻鰕虎」。
陳義雄說,陽明山吻鰕虎是台灣特有種,這個世界新種存活在高山溪流,以前沒被發現,是因為把牠誤以為在廣布種的種群裡面,看起來都一樣才沒把牠釐清出來,他們找到特徵外,再做DNA比對,終於確認是世界新種。牠們存活的溪流水質沒問題,但北部水壩滿多的,且民眾溯溪對底棲類族群衝擊滿大的。
陽明山國家公園副處長盧淑妃說,底棲類魚類的卵就在石頭縫下,溯溪帶來的衝擊和壓力非常大要注意,透過陳老師的研究當基礎,他們考慮擇取一、二個河段試辦管制,將規範導引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陳義雄說,鰕虎魚類是屬於河海洄游、港灣、潟湖、溪流、溼地、河口等水域之底棲魚種,而「陽明山吻鰕虎」屬於溪流型的陸封型生活史的小型魚種,體色斑點鮮麗。牠也具有的特性為體型小、卵最大因此具有較多的養份,剛剛可孵化的小魚並即能游泳。
幼魚完全無浮游期,並能在山上沉底定棲與生存,台灣物種多樣性與發現,對於海洋生態永續和維護具有重要的指標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