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各國5G資費訂定以網速的「升速提價」或傳輸量的「升量提價」為兩大主要收費模式,但台灣要低價也要量,4G吃到飽更殺到低價499。近期標金衝高,連主管機關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都預警「羊毛出在羊身上」,讓業者未來的5G資費定價陷兩難。
不樂見業者無止盡競爭
NCC主委陳耀祥日前表示,5G頻譜標金雖然沒有設定上限,但希望是合理標金,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
上周暫時總得標金超過400億元的行政院國庫歲入目標後,NCC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蕭祈宏也表示,NCC不樂見業者無止盡競爭、無限制加碼,以免日後將成轉嫁消費者,再度重申希望頻譜數量競標兩周內(周二前)結束,總標金壓在500億元以內。
綜觀國際5G資費,不管是「升速」或「升量」,都是為了拉抬資費價格,其中,韓國強打購機高補貼,吃到飽價格高於4G資費約為二成,義大利貴了27%至167%,英國提升了6%至37%,芬蘭則為百分之14%至43%,僅中國5G入門資費非上網吃到飽,最低約565元,最高達2643元,最低資費低於4G水準,算是國際特例,也凸顯中國政府推動5G商業化及拉抬用戶的決心。觀察台灣標金持續攀高,已經超越國際水準,5G基地台建設數量又是4G時代的2到3倍,業者普遍期盼5G資費可以依循國際水準,較4G提升兩成,讓現在的平均帳單金額(ARPU)落底反彈。
但電信業者得面對兩個現實,一方面5G的頻譜跟網路建設成本持續墊高,另一方面又得靠創新服務跟具誘因的資費來吸引用戶,未來資費設計將讓電信業者陷入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