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大符 見證宗教雕版之美

江俊亮 |2019.12.21
9585觀看次
字級
中國大陸湄州祖廟大符。圖╱記者江俊亮
「馨符台灣」策展人李睿瑀及其蒐藏的媽祖大符。圖╱記者江俊亮
彰化南瑤宮媽祖大符之一,線條簡潔。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早期物資匱乏的年代,許多信徒無力迎請神明回家供奉,就會到廟裡迎回俗稱「大符」的神禡(或稱紙禡)奉祀。嘉義新港奉天宮為讓香客認識媽祖信仰,舉辦「馨符台灣」媽祖大符特展,見證雕版藝術之美。

策展人李睿瑀表示,「大符」規格比一般符令大張,與隨身攜帶的平安符不同,一般是供奉在信徒家中祭拜,上面繪印有神像,可視為神明分身,因此也稱為「神禡」(禡,音同罵)或「鎮宅符」。

社會變遷 大符式微

李睿瑀指出,因應過去農業社會民情,寺廟會雕刻神明符版,經拓印、鈐蓋廟方圖章、過爐後,就成為具有神力的符紙,藉以安定人心。不過,現代信徒大多向寺廟奉請金身回家供奉,因此傳統大符就逐漸式微。

收藏上千張大符、符令的李睿瑀說,七、八年前到彰化拜拜時,發現神桌上有一疊大符,細看便驚豔於其宗教藝術,於是開啟了蒐集之旅,「各廟各有特色!有些繪印得很莊嚴、很精緻;有些繪印得很簡潔、甚至很卡通。」

李睿瑀表示,有些寺廟的大符看起來像是同一個雕版印製而成,原來真的「有關係」,來自同一家祖廟。這位大符達人最喜歡收藏清代「老古版」拓印的成果,他認為其散發出的古樸風味,以及呈現的斑駁美感,很適合當藝術品珍藏。

為了蒐集大符,李睿瑀近乎全台走透透,讓他印象最深刻曾遇過廟公把大符鎖在抽屜裡,且對方剛好都不在,跑到第五趟才得償宿願。有次,他拜訪中部某寺廟,向廟公請兩張大符收藏,結果對方卻給他一大疊,請他代為分送親友,廣結善緣。

百年雕版 訴說歷史

新港奉天宮也展出珍藏的「媽祖圖符版」,這塊清嘉慶年間的木刻雕版,距今有二百多年歷史,雖然符版邊緣已被蛀蝕,但媽祖及神像下方的太子爺、四海龍王、二十四水司仙班都還非常清晰,宮廟名還停留在「新南港」也見證新港的變遷。

李睿瑀指出,據歷史記載,清嘉慶四年(一七九九年)笨港溪氾濫,淹沒四千多戶住家,古笨港天后宮(奉天宮前身)也遭沖毀,因此才遷到現址,稱為「新南港」。後來由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等人捐獻建廟,並由奏請嘉慶皇帝在一八一一年御賜宮名。

新港奉天宮董事長何達煌也說,這塊符版還未有「奉天宮」字樣,可見是廟蓋好之初刻的;此外,奉天宮還珍藏一塊同是嘉慶年間的符版,媽祖端坐於帳內,左右有宮女持扇立侍,前有太子爺及千里眼、順風耳二將軍,表現出內外及立體景象。

何達煌指出,媽祖信仰在台灣相當興盛,因此大符式樣也相當多,他蒐集了一、兩百張媽祖大符;雕版印刷術在宋朝達到頂峰,媽祖剛好也是宋朝人,他希望藉展讓參觀者認識全台各媽祖廟,也見證具千年歷史的雕版藝術之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