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央氣象局比照日本、美國修改我國地震震度分級表,由原本的零到七級,修改為零到四級、五弱、五強、六弱、六強與七級,共十個等級,作為防災和應變參考依據,明年元旦起實施。
氣象局昨天公布新的震度分級表,指出人體可以感受到一級以上的地震;四級起會產生恐懼感,睡眠中的人都會醒;五弱級以上使人無法走動;六弱級以上無法站穩。
該表也描述各級震度的房屋內情況,當震度達五強級,極少數耐震差的房子恐倒塌;若達六弱級,多數門窗將扭曲變形,影響外出。屋外環境上,四級起開始有地區的電力和自來水中斷,山區也可能有落石;五弱級起,開始有地區的通訊和瓦斯中斷。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氣象局分析我國一千三百七十個地震才得出新表。原本表訂的五級(強震)和六級(烈震)級距區間較寬,不利區分災情差別。例如去年二月六日花蓮地震,太魯閣、南澳等地達七級,另有相當大一片區域落在六級,可能導致堅固房屋破損或倒塌,但救災人員難找出優先救災區。
陳國昌也說,台灣地震量測儀器日益敏銳,地震站分部密度也提高,小範圍地區感測歷時短的五級地震,也會發布警報。一般大眾運輸、橋梁等單位也以五級為標準,達標就表示可能造成損害,要加強巡檢。但這幾年下來,五級地震通常無災損,導致有些單位自定判別標準。
陳國昌說,新震度表背後的計算方式和既有不同,零到四級用學者徐明同提出的PGA公式,五弱至七級用台大地質系教授吳逸民等學者提出的PGV公式。台灣首度將震度轉化成數字時,震度表只到第六級,因九二一地震太強,增加第七級,如今改分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