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網路上輾轉流轉的郵件,內容是說童謠「城門城門雞蛋糕,三十六把刀,騎白馬,帶把刀,走進城門滑一跤」的正確的版本,其實應該為:「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帶把刀,走進城門滑一跤。」
並說之所以「變調」的原因,推斷是南腔北調,以訛傳訛的結果。
當然也有人說「城門城門雞蛋糕,三十六把刀」有何不可,創作童謠的目的只在便於孩童琅琅上口,有沒有「邏輯」並不在於童謠的考量之列,因此管他是帶「雞蛋糕」,或為何帶「三十六把刀」,皆無礙哼唱之樂。
話再說回來,也有人以為「城門城門雞蛋糕」的問題,未必是因為鄉音方言所導致,也有可能是因小孩子牙牙學語「臭乳呆」的現象,一個傳一個,一代傳一代的結果。
曾有聲韻學者說過,小孩子很容易有的「臭乳呆」發音,這很類似上古或中古時期的漢語發音。例如文獻中曾載有宋代之前,有人覺得唸誦《詩經》時沒有押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改讀字音。到了宋代,朱熹老先生為了搞定這個問題,在他的《詩集傳》紀錄了上古漢語發音的觀點,作為解決《詩經》不押韻的問題,但似乎仍不被認同。
而一直到清代學者錢大昕,他對「古韻」進行了系統化的歸納時,才得到「古無輕唇音」和「古無舌上音」的結論,才終於真相大白。
也許透過這樣的推論,猜想「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變成,「城門城門雞蛋糕,三十六把刀」,不見得全是方言不同所致了。
不過,畢竟童謠無非反應孩童的稚氣、可愛、天真,若非要孩童必須唱得字正腔圓,反而喪失了那份趣味、快樂,所以不論是因小孩「臭乳呆」,或者是「古無舌上音」,或方言鄉音,導致「城門城門雞蛋糕」,而非「城門城門幾丈高」,只要孩子唱得快樂,就達到童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