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美術館小說:雙城計畫 探索台澳兩地

曹麗蕙 |2019.12.09
2553觀看次
字級
台北市立美術館1983年開館,為全台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圖╱台北市立美術館
雅克布斯.卡波恩的錄像創作《雙重謎團》,藝術家用兩年時間在地球對立兩端的兩座島嶼上,展開一場徒勞卻富詩意的旅程。圖╱台北市立美術館
琵拉.瑪塔.杜邦的錄像作品《煉獄》。圖╱台北市立美術館
楊季涓裝置作品《九條線》。圖╱台北市立美術館
西澳約克努恩嘎族社區與藝術社群聯盟的陶土動畫作品《歡迎來到巴拉東》。圖╱台北市立美術館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會動的藝術」教育計畫,透過藝術家運用動力機械的創作巧思,讓大小朋友重新感受日常生活「動」的原理,發現原來藝術也可以這樣動起來。圖╱台北市立美術館
徐瑞憲作品《一種行為》。圖╱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仲堃的《搖擺笛》隨時邀請觀眾參與,以不可預期的方式啟動作品的聲音。圖╱台北市立美術館
上為盂施甫的《街角飛行》;下為邱昭財《轉轉電力公司》。圖╱台北市立美術館
邱昭財的《敲響》將蒐集的容器齊聚鏗鏘奏演。圖╱台北市立美術館

文╱記者曹麗蕙

「到底什麼是歷史?不一樣的族群、人們是否有不同方式述說歷史?一般認為歷史是真實,小說是虛構,但真是如此嗎?」台北市立美術館「小說:雙城計畫」策展人簡正怡一語道破展覽核心命題。

今年是台北與澳洲伯斯市(Perth)締結姐妹市20周年,北美館特與澳洲伯斯當代藝術中心合作,推出「小說:雙城計畫」特展,邀請13組台澳當代藝術家共同參與,從小說、偽歷史、軼聞、個人記憶等殊異角度展開對兩地的探索。

簡正怡指出,展覽中能一窺兩地藝術家如何針對所屬的歷史背景、土地文化、家族回憶與創傷,透過藝術、文學、怪談、虛幻建構等手法轉化詮釋,「這些創作背後卻又直抵真實發生的事件,這讓我們思考真正的歷史是什麼?」她希望藉由展覽,「能讓台灣民眾更了解台灣、姐妹市伯斯,同時也更了解自己」。

13組藝術家 用作品寫過去

策展團隊巧妙地讓兩組風格殊異的客廳並置,述說著不同的故事。其中一組西式客廳,擺了沙發和電視,電視中播放一齣音樂劇。原來這是阿根廷裔澳大利亞籍藝術家琵拉.瑪塔.杜邦的錄像裝置作品《煉獄》,透過音樂劇形式重新表述但丁《神曲》中的《煉獄篇》,用以反諷澳洲為人所詬病的移民審察機制,對移民而言,如同經歷煉獄般痛苦。

另一間台式客廳布置,為台灣藝術家高俊宏的作品《出海口─重返小說》,他以《小說:台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一書為藍本,重建這位獨居老人——神風特攻隊隊員張正光生前的客廳,當中也播放類紀錄片的影像創作,追溯張正光相關事蹟,作為昔、今國家體制下生命政治經驗的比對。

展場中還會看到台灣藝術家楊季涓的創作《九條線》。構想來自於老舊街道的電纜線景緻,藉著黑色電纜線以及攀附在電線桿上頭那些看似突兀的擴音喇叭、監視器、配電箱、廣告紙張,隱隱反映現代生活中的種種無法言說的敘事狀態;同時呈現出共存城市中的新舊面貌。

另外,西澳約克努恩嘎族社區與社群藝術網絡的《歡迎來到巴拉東》,則是陶土動畫創作,當地族群用陶土塑像訴說他們的故事,不僅將地方長老的個人記憶分享出去,也為地方歷史提供深刻的洞察──包括努恩嘎族所受到的迫害和他們堅毅不撓的特質,以及澳洲全境原住民保護區的通盤史觀。

「小說:雙城計畫」即日起至明年3月1日於北美館2樓2A展覽室展出。

會動的藝術 展現物外之趣

機械是幫助人們克服工作難度或省力的工具,但是否想過「它」也可以是創作的媒材呢?

北美館除了「小說:雙城計畫」的跨國展覽,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也推出深獲大小朋友喜愛的「會動的藝術」教育計畫,展出徐瑞憲、邱昭財、王仲堃及盂施甫等四位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家用詩意的眼睛觀察身邊的機械,同時加入的記憶與奇想,訴說著自己的情感與回憶。

例如,喜歡大自然的徐瑞憲,小時候常跑去河邊玩紙船或在沙灘上觀察寄居蟹,作品《一種行為》就是將國小教室裡打掃用的鐵皮水桶裡置入馬達,以機械動作、外加擬仿寄居蟹的外觀,讓原本冰冷機械,也有生物般的行為。

盂施甫則用不同的角度看待會動的事物,在《街角飛行》作品中,以古希臘神話雅典工匠與其子伊卡洛斯逃離迷宮的故事發想,打造類似飛行器的動力裝置,而這樣裝載人類渴望的飛行夢想,也彷彿訴說年輕藝術家自由無畏的熱情。

「力量的交換」是邱昭財創作重點之一,一般人很少留意電力來源,但假如兩百年後因極端氣候導致世界毀滅,發電廠無法運作,人類要如何產生電力呢?邱昭財的《轉轉電力公司》,就是以人力發電為概念,透過低科技的機械,由玩具中的發條機制儲存能量並轉換動能,省思人類對能源的依賴現況與未來。

除了用耳朵聆聽,王仲堃認為聲音可以透過「觸覺」來感受,因此作品《空.器》透過氣閥產生的噴氣聲,讓觀眾透過「觸覺」來感受聲音,尤其當觀眾愈靠近,噴氣聲就愈急促,有如朝觀眾發動幽默的攻擊。

「會動的藝術」展期即日起至明年4月26日,期間除親子導覽活動外,還規畫「周六夜青年趴」和「動力實驗室」工作坊,引領大家利用簡易動力馬達裝置等媒材,製作派對裝飾,並帶大家探索生活中有那些物品、玩具運用到動力原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