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得知獲教育奉獻獎,退休心理輔導老師曹美純第一個想到的是和兒子分享,她說當初從國文老師轉輔導領域,是因為兒子的一句話;投入手語教學四十年的張雪莪,獲知得獎很意外,她希望未來能推廣將手語應用在唐詩教學,培養更多師資,讓聽障學生也能享受到唐詩的美。
第二屆教育奉獻獎得獎名單出爐,包括宜蘭縣曹美純、台中市張雪莪、台南市延平國中黃素貞、台北市彭景雲等三十三人獲獎。教育部指出,今年從各縣市推薦的八十九位候選人中評選出三十三位獲獎者,教育部預定於九月二十八日在台北圓山飯店辦表揚典禮。
曹美純曾在宜蘭縣立復興國中當國文老師、並擔任導師;會轉到輔導領域,她說,是有一天她的兒子竟然說「如果妳不改變做父母的態度,不和孩子商量,等到事情大了妳才知道」,這句話讓曹美純當下愣住,也開始反省自己。
她體會到自己長期當導師、在訓育處工作,個性確實剛毅、嚴肅,自我檢討後,她轉到課輔領域,從以往單一角度思考方向,開始學習找出學生的優點,並開始以多元層次思考問題。
張雪莪今年已七十二歲,半生投入手語教學,直到退休後仍擔任教育部手語研究小組編輯、協助民間團體師資培訓,她指出,由於自己學的就是特殊教育,聽障者學習就是靠手語教學。她說,得知獲獎覺得很意外,未來她希望手語教學可應用在唐詩手語教學上,幫助學生享受到唸唐詩的樂趣;也將協助更多師資的培訓。
另一位獲獎人黃素貞則是抱著「你好、我好、大家好;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信念,退而不休,投入志工行列,已有三年。她對行為有問題的學生都會個別輔導,導正其價值,並對憂鬱症病友提供諮詢,加強宣導;她耐心傾聽孩子叛逆時的無奈,安撫他們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她愛心而深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