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破貧富差距、落實戲劇生活化理念,「大腳丫劇團」不朝一般公演路線發展,而將自己定位為「公益表演劇團」,團長張瓊文帶著團員跑遍台灣的社區、中小學,讓小朋友免費看戲,並盡量在戲中融合一些社會意義的教育宣導,如加入環保、防性侵害、防地震、保護受虐兒、防病毒感染等概念,讓小朋友透過戲劇學習正確的觀念。
「台灣一些娛樂性高的兒童商業劇團已經做出很好的成績,因此我希望朝不同的方向走,並照顧到中、下階層的小朋友,讓他們也能有機會欣賞戲劇表演。」張瓊文的一番話,道出「大腳丫」成立的宗旨。而「大腳丫」團名是來自一段感人的故事;張瓊文說,劇團未命名時,就已在育幼院作公益演出,當時有一個七歲的孩子,問他:為何沒團名?張瓊文告訴孩子,希望團名能以腳踏實地又好記為主;當節目演完時,這名小朋友趕忙告訴張瓊文說,可以將劇團取名為「大腳丫」呀!張瓊文這才發現孩子雖是小兒麻痺患者,卻令她非常感動,也堅定了她要把社會及政府的資源拿來回饋更多的小朋友。
「大腳丫」曾製作過「何處是兒家」、「沒有朋友的祥祥」、「摘星」三部曲,探討智障兒就養、就學與就業問題,演出後不僅有智障兒的媽媽流著淚到後台表達感謝,並分享自己扶養智障兒的心酸與經驗,而這系列作品透過媒體曝光後,也引起社會熱烈討論與民意代表的關心。
張瓊文表示,「大腳丫」因為是免費演出給小朋友欣賞,並沒有票房收入,只能靠政府機關與企業單位補助,或是接辦兒童戲劇營以及教授社區劇場來維持劇團的經營,相當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