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羅東小鎮醫師藍慶中(右三),非棒球科班出身、年紀也半百,卻教出棒球小英豪。圖/林以君
「親子聯盟」少棒隊,每星期僅在周六下午練習四個小時。圖/林以君
【本報宜蘭訊】藍慶中是宜蘭羅東的小鎮醫師,十年前自學棒球,如今是社區型棒球隊「親子聯盟」教練,二十四個被他稱為「飼料雞」的少棒球員跟著他從後山打到西部,目前在全國各社區型少棒隊中戰績排名第五名。藍慶中表示,長久以來,社區型球隊和傳統精英校隊相比,就是一個弱字,「人家是土雞(天天練習),我們是飼料雞」,但這支只能利用周末練球四小時的球隊,成軍十年後卻常把正規軍打到冒冷汗,從飼料雞變成戰鬥雞。
含淚上場 孩子不認輸
藍慶中說:「我們這種假日社區少棒隊,輸是應該;我們贏,對手面子會掛不住。」
這支從不主動招生、不收費、不請教練、不租球場的社區隊伍,近兩年愈來愈頻繁地把傳統棒球學校社團球隊,或是正規校隊的二軍、三軍對手,逼到比賽的牆角,對手一不小心就成了親子聯盟的手下敗將。
不過球隊愈來愈有架勢,技術卻不穩定,他需要更紮實的對戰機會,傳統球隊卻不見得願意對打。很多人質疑他為何要這麼認真?藍慶中說:「社區型棒球隊當然不會是只有『快樂就好』,輸球,孩子們哭得一塌糊塗。」他也說,甲子園決賽落敗的球隊,哪隊不哭?「為什麼哭?因為付出了」。藍慶中說,「不難過、不在意,才是問題。」球員哭著面對自己的不足、表現不佳,他問:「累了?要不要換人?」孩子又擰住眼淚,拎著手套就跑回球場守備。
「我們的孩子,胖的胖、瘦小的瘦小,跑不快的就是跑不快。」藍慶中的球隊沒有「篩選」這兩字,若非特殊狀況,所有球員都要上場。
藍慶中的目標很務實,成立球隊初期是「有人願意和我們比賽就好」,輸球輸到某種境界後,輸得漂亮反而比贏球更有意義。近年來目標提升到「打贏二線的傳統學校球隊」。
自己編教材 基層罕見
藍慶中在診間裡,有醫師的權威感,但在球場上,他相信知識才是教練權威的基礎,而「知識就在書本裡」,所以他成為基層少棒隊少見自己編寫教材的教練。
他網購的棒球教材花費以五位數計價,甚至拜託書商把絕版書再重新印一刷當成教材,理由是「救救台灣棒球」。
藍慶中提到,他到日本旅遊,景點之一就是到書店找日文棒球教材,回來後看圖教學。這幾年有球員媽媽是日文專長,他就請球員媽媽幫忙翻譯整本書,再加上錄影、慢動作播放,球員動作優、缺點當成個案討論教材。
「爸爸很羨慕,媽媽很緊張。」是假日社區棒球隊父母們的兩種表情。藍慶中說,這些爸爸從小想打棒球,卻只能在孩子身上獲得滿足;他常以自己為例,非棒球科班出身、年紀也半百,他都可以教棒球,其實有心就可以大膽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