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吉與呂夏英夫妻近來終於能搭乘「幸福輪轉手」的車就醫。
圖/侯俐安
幸福輪轉手的義務駕駛們。
圖/侯俐安
【本報綜合報導】清晨七時,台東市大武鄉九十二歲高阿嬤、達仁鄉七十歲董先生都要去洗腎,過去搭乘一趟「白牌車」,來回就要兩、三千元。不過這天,由在地居民擔任的義務駕駛,分頭開著無障礙車輛將他們載到台東市區就醫。
這是眾社會企業創辦人、文藻大學副校長林崇偉與裕隆、南迴協會等單位共同推動的「幸福輪轉手」,從今年四月開始深入大武、達仁鄉,彌補被遺忘的偏鄉交通缺口。
近年來偏鄉運輸模式遍地開花,交通部科技顧問室在台東延平鄉試辦「在地車接在地人」;逢甲大學教授侯勝宗團隊建置派遣系統,與租賃業者組成社會企業「小驢行」,申請長照2.0接送服務,深入梨山雇用在地司機接送要往台中、宜蘭復健或就醫的居民。不過,仍有許多被遺忘的偏遠鄉鎮,交通接駁沒有抵達、也難以符合嚴格的醫療或長照專車資格。光是大武、達仁鄉就有六個台北市大,南迴協會雖投入大量資源,卻仍有如「一滴水在沙漠」。
南迴協會理事長潘美緣說,相較能獲得長照資源照顧的長者或患者,更多「邊緣戶」落在社福安全網之外,他們或許有塊地、有間房子,卻申請不到照護資格,協會只能拚命「接住」。
今年初,「幸福輪轉手」透過漢名科技建置調度預約系統、裕隆提供無障礙車輛放在部落、中油贊助車資,「有車出車、有油出油」,南迴協會也透過人脈串起偏鄉居民擔任義務駕駛,接住在社會救助網之外,極度欠缺照顧卻又缺乏社福補助的交通需求者,提供定期就醫與緊急服務,從四月服務六十人已增加到十月二七八人。
地方長者、義駕
盼勿成行的孤兒
心臟疾病、關節炎、蜂窩性組織炎,再加上體重逾百公斤,六十三歲的達仁鄉王美枝,一年前因心臟阻塞昏倒。從鬼門關救回來後需要每月複診,但上下車需要攙扶的她,從家到醫院只能搭乘來回三千元的白牌車,除了司機不友善、經濟更難以負擔,只能仰賴同居人到西藥房取藥,卻讓身體更加惡化。
六十九歲的陳伯伯夫妻兩人早年務農,近年卻因疾病纏身、難以久坐,「他坐下五分鐘就會痛」,到花東求診多家醫院難以找到原因,但每趟包車都是極大負擔,太太協助他之餘,還要照顧中風臥床的母親與剛出生的孫女,一家五口仰賴老人津貼,如今就連太太心臟也出問題。
達仁鄉今年首度爭取到「幸福巴士」,不過對當地來說仍是杯水車薪。「幸福輪轉手」在台東大武、達仁鄉接送有就醫需求的長者,王美枝、陳伯伯夫妻都是受助對象,過去幾乎要被白牌車掏空的受助者都直言「不可置信」。
曾任十七年議員、暱稱「三姐」的朱連濟也成為尋找個案的關鍵角色。三姐加入南迴協會後,花很多時間聊天、突破心房,好說歹說勸人就醫,也串起不少在地居民擔任義務駕駛,在退休後重新打起精神、接受培訓,也幫助村內長者,駕駛、長者只盼能延續,別再成為「行的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