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化肌腱構造
骨質化肌腱的構造分佈,黃色標記範圍為皮膚化石,保存70%以上的皮膚化石。圖/石尚自然史博物館
文/石尚自然史博物館
你知道什麼是「恐龍木乃伊」嗎?在台灣也能親眼看到名為「巨原櫛龍」的木乃伊本尊唷!這具恐龍木乃伊化石發掘於美國的蒙大拿州,是目前全球罕見、保存相當完整的恐龍木乃伊,身長約12米、寬約3.5米及高約1.8米,身上保存著70%以上的皮膚化石,還有疑似被奔龍咬傷而卡在皮膚上的牙齒,因此有專家推測該櫛龍當時極有可能是為了躲避奔龍的攻擊而掉進泥沼當中死去。
恐龍木乃伊是指化石仍保有皮膚或肌肉紋理等軟組織的恐龍化石。由於動物身體組織在死亡之後會很快地進行腐爛及分解,皮膚與肌肉通常會最先開始分解,因此一般都是發現到恐龍的骨骼化石,卻很少有皮膚化石能同時被保存下來的案例。能成為恐龍木乃伊化石的條件相當苛刻,必需在天時地利兼具的情況下才能形成,要在極端的自然環境下才有辦法完整保存(例如:在極低、酸性、豔陽或鹽度極高的環境下被埋葬),這也是為什麼恐龍木乃伊化石如此稀少的原因。
巨原櫛龍生存於白堊紀的晚期,距今約有7600萬年,是屬於大型食植性恐龍,頭部前段平坦、寬廣,具有喙嘴,可用二足或四足的方式行走。擁有複雜的頭顱骨,可做出類似咀嚼的磨輾動作,牙齒會不斷生長、替換,形成數百顆牙齒所構成的齒系,但同一時間只會使用少部份牙齒,牠們會使用寬廣喙狀嘴來切斷植物,然後將植物置於頰部空間咀嚼。
而這隻「巨原櫛龍」因特殊的環境而完整保存骨骼遺骸,包括了大部分皮膚化石,是非常難得一見的物件。在清修師進行清理修復的過程中發現,牠脊椎上端骨質化的肌腱構造,被完美的保留,這種結構能大大增加脊椎的強度,足以支撐恐龍強壯厚實的軀幹。
巨原櫛龍 Prosaurolophus maximus
科學分類:鴨嘴龍科 Hadrosauridae
生存年代:白堊紀晚期-7600萬年前
發現地點:美國蒙大拿州,雙麥迪遜組
尺 寸:1140cm X 350cm X 180cm
大型、食植性恐龍,頭部前段平坦、寬廣,具有喙嘴,可用二足或四足的方式行走。
擁有複雜的頭顱骨,可做出類似咀嚼的磨輾動作。
牙齒會不斷生長、替換,形成數百顆牙齒所構成的齒系,但同一時間只會使用少部份牙齒。
目前這具全球發現罕見、保存相當完整的恐龍木乃伊化石就收藏於新北市土城區的「石尚自然史博物館」裡,也歡迎大朋友小朋友一同親臨現場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