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十月刊出根據多國健康保險資料的研究發現,高血壓第一線使用利尿劑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有優於其他藥物的效果,此結果引起部分台灣臨床醫師驚訝,因臨床實務上並沒有那麼常用利尿劑。國內專家認為,利尿劑過去被病人迷思誤解並低估其療效,其實病人只要經評估確認適合使用,它和其他血壓藥一樣好。
此研究囊括美國、日本、南韓、德國健保資料庫,大約四百九十萬名高血壓患者,結果發現第一線使用利尿劑的患者,在急性心肌梗塞、心衰竭住院、中風的相對風險較低,顯示對心血管疾病有較佳預防效果。北榮臨床研究科主任陳肇文指出,其實早在二○○○年美國國衛院兩萬人的研究,就已證實利尿劑有上述治療效果,因此利尿劑一直是臨床指引第一線用藥的選擇之一。
陳肇文表示,台灣僅一成多高血壓患者服用利尿劑或含有利尿劑的複方降血壓藥,主要是國人對利尿劑有迷思,以為會傷腎,導致用藥依從度較差。陳肇文分析,利尿劑確實有血糖血脂上升、頻尿等副作用,但目前高血壓治療所用的利尿劑大多為複方,劑量較低,副作用已不那麼嚴重,白天吃藥也不會帶來夜間頻尿的困擾。其次是利尿劑身為超過五、六十年的老藥,藥價相對較低而不被重視,效果也逐漸被低估。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表示,利尿劑較適合無心腎問題的輕症高血壓,可能本來就預後較佳,此新研究使用健保資料庫有關,即便經過校正,仍可能有選樣誤差。陳肇文表示,利尿劑特別適合飲食重口味者,目前全世界吃鹽分攝取量最高的國家就是美國和日本,這篇研究看到效果,或許也和所選取的國家飲食文化有關。
陳肇文說,這篇研究只是提醒,利尿劑和其他血壓藥一樣,只要使用方法對,一樣有很好的效果。
王宗道說,利尿劑目前較常用於複方或頑固型高血壓的第二線治療,主要是因其藥理作用會影響糖類代謝而導致血糖血脂上升,不適合血糖或血脂控制不好的病人,如果劑量控制不好,鈉鉀離子太低,則會造成意識改變、心律不整等副作用,病人切莫擅自用藥,務必經醫師評估並遵照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