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旅法影像工作者李若韻從海洋資源科學轉向紀錄片拍攝,雖未能如願進入法國紀錄片學校,但她在歐洲探索各地居民的自然觀及生態紀錄片敘事的可能,在創作上無懼於走向未知。
李若韻原在高雄中山大學就讀海洋資源系,由於想記錄大自然的故事、想學習電影語言及藝術,轉去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投入生態紀錄片拍攝。
李若韻在台灣從事數年拍攝工作後,於二○一五年赴法學習,隔年獲法國動物紀錄片研究所(Iffcam)錄取,但學費超出負擔,未能圓夢。
她不願意就這樣回到台灣,因此選擇留在巴黎做自己的計畫;今年五月,李若韻她以「水流」為主題,向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自治區卡爾德爾斯(Calders)附近的永續暨當代藝術中心(CACIS)申請駐村獲選。
原本創作主題與水流有關,駐村地點卻只有一條乾枯河道,由於當地地形陡峭,氣候乾燥,地表少植被,大雨時才有川流,但她認為這樣很好,「不能用我定義的大自然去拍,這才叫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