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茫壯闊草原文化 內蒙古非遺展演 佛館登場

李生鳳 |2019.10.15
1288觀看次
字級
安代舞展現粗獷的民族性格。圖╱人間社記者梁清秩
「守望精神家園──第六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暨美麗中華行」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隆重登場,十二日於佛陀紀念館大覺堂開幕。圖╱人間社記者梁清秩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大樹報導】精選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項目的「守望精神家園──第六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暨美麗中華行」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隆重登場,十二日於佛館大覺堂開幕,共有一千九百人參與。

內容包括「草原記憶──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透過展覽和表演呈現民間音樂、舞蹈、美術和手工藝等,讓大眾感受草原文化的蒼茫壯闊和悠遠綿長。

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致詞表示,今日可見到內蒙古的非遺展演,可說是難遭難遇,曾有人讚歎佛館展演內容豐富,甚至比原先當地的更周全周遍。引述星雲大師曾說過的「復興中華文化,佛教不能缺席」,文化的交流與弘揚是大家務必要努力的。

田青教授率多位傳承人,和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社團法人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陳春霖等多位為活動揭幕。陳春霖和如常法師也分別表示,保護、傳承、弘揚是非遺的三個重要面向,期盼透過展演,讓更多民眾感受內蒙古的草原風貌。

隨後「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登場,有列入非遺代表作名錄的「長調民歌」和「呼麥」,呼麥為獨特的喉音藝術,一人可同時發出二至三個聲部,帶來曲目〈馬頭琴頌〉。群舞「安代舞」,展現粗獷況的民族性格。「頂碗舞」為女子頭上頂著瓷碗,踏著輕盈舞步。「好來寶」為蒙古族說唱藝術,還有男子群舞「摔跤」,又稱「搏克」,以及馬頭琴齊奏〈萬馬奔騰〉、漫瀚調〈天下黃河〉、薩吾爾登「傳承」等。

「草原記憶─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展出頭飾、服飾,現場多位傳承人示範,項目有刺繡、珠繡、布藝、鄂溫克希溫烏娜吉、蒙古文書法、剪紙、草編、金銀器製作、繩藝等。佛館菩提廣場上則有蒙古包、勒勒車展示。展覽期間也推出講座和工作坊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