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灣在一周內就喪失了兩個邦交國─索羅門群島和吉里巴斯。自二○一六年起,台灣一共失去了七個邦交國,其他五國分別是: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和薩爾瓦多。
大環境近期因素緣於美中貿易戰公開升級。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計畫,對於身處戰略地位重要且貧困的小國而言,猶如天降甘霖。也就是說,斷交潮也是中美全球地緣政治戰略競爭和博弈的反應。從內部因素來說,愈是接近總統大選的時刻,斷交潮就會被操作成意識形態的選舉策略。
回溯歷史,一九七八年的台美斷交是轉捩點。在冷戰時期,美國的競爭對手主要是蘇聯。在季辛吉大外交的戰略背景下,中國大陸因為經濟崩潰,在珍寶島衝突後,遭到蘇聯百萬大軍陳兵中蘇邊境,遭到圍堵的中國大陸也願意配合和美國採取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策略聯盟。
一九七一年的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文,致使我國喪失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從此海峽兩岸進入以美國利益為核心的互不承認的階段。台美關係主要由「上海公報」、「中美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三個聯合公報維繫。
儘管如此,台灣開始了彈性外交,在全球成立經貿文化代表處,處理國人赴國外投資和旅遊所需要的簽證。爾後,不論務實或是踏實外交,都延續著外交彈性的脈絡沒有間斷。活路外交更是在兩岸休兵的緩兵政策下,開拓了國人至今可赴一百一十一個國家免簽證旅遊的全球移動空間。
對外,中華民國維持邦交國是主權身分的象徵,仍然配合美國全球大戰略進行農耕和醫療援助。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是維持兩岸和平的外交創舉,它突破了中美大戰略框架。對內,台灣可以在中華民國主權身分下,進行生活方式的選擇,而持續的外交發展是不能中斷的。
美國知名學者奈伊認為,「公共外交」在資訊時代更為重要。奈伊認為美國在軍事和經濟的「硬實力」指標是領先中國大陸的,而要如何提升「軟實力」的內涵來對於「公共外交」進行彈藥補充,才是美國恢復國力的關鍵。奈伊認為「軟實力」的三個要素是:可信度、自我省思、公民社會。
當前,美國試圖以《台灣旅行法》來穩定台灣作為箝制與圍堵中國大陸門戶的優惠手段。然而,這是建築在兩岸正式關係中斷以及台灣提高軍售的基礎上發生的。換言之,兩岸存在衝突上升的風險當中,美國才有強化台灣安全承諾的理由。下一步,台灣能拒絕美國彈道防禦系統的部署嗎?
走過風雨飄搖的台灣,是在經濟成長和十大建設中提高外資進入的「可信度」,從九二共識的兩岸和平環境建構「公民社會」,從保存傳統文化與創新科技延續「自我省思」和向上提升的文化價值。現在,該如何在經濟與和平條件上突破創新,才是上兵伐謀的戰略核心。
胡逢瑛(桃園市/元智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