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須冠達台北報導】「台鐵的史料,一定要有計畫的處理」鐵道文化協會會長鄭銘彰說,這筆文獻是珍貴的「首次資料」,不但能成為台灣鐵路發展的佐證,還可藉探索建設路段的過程,一窺當時的社會情況,「這將是全台灣人的文化資產。」
所謂的「首次史料」,就是最原初的資料,它是文史研究最真實的開端。鄭銘彰認為,處理舊文物的過程本來就是複雜、繁瑣,花錢又要有耐心,但這些百年史料都是台鐵的資產,台鐵有責任投入精力去處理。
雖然維護修繕史料需花上大筆資金,但鄭銘彰認為,台鐵可以透過合作的方式來減少開支,並且獲得相關技術的支持。他指出,若要保存文獻,可向文建會與國史館申報經費補助;台大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長年處理日據時期文物,不但技術面優良,他們也願意支援史料維護。
此外,若能以研究專案的型式申請,還有機會連年國科會獲得國科會計畫的協助。
鄭銘彰表示,保存這些資料,除了要進行修補保存,還可以在維護之初,就順便把檔案數位化典藏。他說,台鐵不要怕麻煩,未來這些資料若是數位化成功.不但可以供研究專用,台鐵可以藉此獲得權利金,更重要的是,未來研究史料時不必再用到第一手文物,這對文物的保存絕對有幫助。
除了目前文物的維護問題外,鄭銘彰也提到另一個文物保存的問題,也就是要防範竊盜,因為就有許多人假維護古蹟之名,就趁亂偷走一些具代表性的物品,這樣子非常可惜。
鄭銘彰指出,在文獻出土時,相關單位就必須做好編號與計畫性保存,否則無價文物被人盜走,那將是全台灣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