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經濟部能源局公布,台灣去年的人均碳排放量,比前年減少了大約百分之一。若統計正確,這對環境保護是好消息。在美國,八月底有兩位知名人物辭世,外界看重他們,剛好也跟地球增溫及減碳議題密切相關。
第一位是魏茲曼(M. Weitzman)。他在一九七四年出版論文,探討一個問題:汙染必須管制,大家都同意。接下來,見解就有不同。管制汙染,是應該政府直接對廠商課稅,也就是所謂的汙染者付費,就結束了?還是,政府應該設定環境所能容忍的汙染總量,並給予廠商不等的汙染配額?日後,該文不但成為所有公共經濟學課堂必讀,也是今日議處碳排放問題時,必須回顧的論點與推理。
雖說這是「價格」與「數量」管制之爭,但相同的是,政府制訂管制所需要的資訊都不充分,因此,不論是哪一種方式,都必須面對不確定的後果。在此,魏茲曼顯得相當審慎,已有八本譯著在台出版的史迪格里茲(J. Stiglitz)認為,魏氏在兩種方案僅能選擇一種的時候,應該會傾向於選擇總量管制,不是完全取汙染者付費。
是這樣嗎?現在,暖化導致的地球毀滅陰影,正在檢驗這個看法。去年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認為,每噸碳排放課徵三十至四十美元,並容忍本世紀前的增溫不能高於前工業化年代攝氏三度(四年前的聯合國巴黎協定,規定是攝氏一點五度,最多不能超過攝氏二度),應該就可接受。這個分析完全是成本效益的考量,魏茲曼相當反對,他認為,為了避免災難的風險,人們當會願意支付不計其數的努力與資源,阻止毀滅發生。
然而,即便魏茲曼正確,前提也得無人作梗。但比他早四天離世、個人資產五百億美元、世界排名第十一的富豪科赫(D. Kosh)是攔路虎,總統川普不算,他是在美國散播「不需減碳」的頭號人物。
早在一九九一年,他就成功阻止了老布希總統,使他無法實現減少碳排放的承諾。近年來,為了打敗或至少鬆動科學界的共識,他成立或贊助智庫、展開政治遊說、辦理多種研討會,針對暖化之說乃人類造成、再不矯正則生靈更加塗炭,而絕非危言聳聽等等主流知識,予以打擊。單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也就是讓「氣候變遷懷疑論調」瀰漫美國,科赫已經浪擲一億兩千萬美元。此外,為了發展政治連帶及影響力,他也雇用了一千兩百人,是共和黨全國委員會工作人數的三倍。
對了,科赫在內的財團另有一招,他們組織專人撰寫時評,質疑氣候變遷說,也反對政府介入管制。美國主要傳媒歷經多年的學習及理解,已經較少呈現懷疑論者的無理取鬧,但在言論版,很多時候仍然可以看到挑戰暖化說的文章,原因在此。
馮建三(北市/政大新聞系教授)